[发明专利]全自动绞车张紧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7614.8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08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丽焕 |
主分类号: | B65G23/44 | 分类号: | B65G23/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17209 内蒙古自***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绞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张紧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绞车张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应用于胶带机的张紧绞车或自动液压张紧装置,都不能给胶带 机在启动、运行或停车时提供全程连续、精确和稳定的张力保证。即使是全自动 液压张紧装置,其“全自动张紧控制”的概念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且存在张 力自动调整状态下波动范围大的问题,同时整体布局的零散性和控制系统的复杂 性使得拆装极为不便。此类张紧绞车或自动液压张紧装置都属于“具备单一拉紧 功能”的设备。所以,对于可伸缩或长距离固定式胶带机来说,使用并不合适。
国外最先进的张紧系统(目前用于国内长距离顺槽可伸缩胶带机的APW、HDW 张紧装置),虽然可以提供全程连续和较为稳定的张力保证,并具备自动、手动 和卷带三种工作模式和整体拆装方便的特点,是长距离可伸缩胶带机较为理想的 配套张紧装置,但它在断电后无法实现张力控制,绞车一直处于停车制动状态。
手动张紧装置和半自动张紧控制装置因无法给予胶带机张力控制的连续性 和稳定性,而重锤张紧则由于其安装的特殊性用于胶带机是有条件限制的,所以, 此三种张紧方式与胶带机目前普遍性使用的自动张紧控制装置不存在可比性。这 里,只做自动张紧的描述。
张紧及控制系统能否根据胶带运行工况提供恒定的张力和快速反响的能力 一直是解决带式输送机长距离运送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国在胶带机自动张紧控制 方面的研究一直落后于国外,而用于可伸缩长距离运送胶带机的张紧装置更没有 合适的配套产品。
目前,国内最为先进和成熟的自动张紧装置是徐州五羊科技有限公司研制 的ZLY500J型自控液压拉紧装置和中国矿业大学科技发展总公司研制的AHD型带 式输送机胶带全自动液压张紧装置。此类产品主要由绞车、泵站、拉紧油缸、蓄 能罐、绞车控制开关、拉力传感器和液压控制系统组成。该装置全自动张紧功能 是靠液压控制系统、油缸和蓄能罐压力自平衡对拉带小车实现拉力控制来完成 的,而液压系统的压力平衡的变化范围较大,对胶带张力控制的精确度和稳定性 也差;其次,以张紧电机和涡轮蜗杆减速器做为驱动的张紧绞车,是在胶带机启 动前,通过设定值和拉力传感器的检测,对小车进行预拉紧动作,胶带张力的自 动调整最终要靠油缸来完成。由此看来,此类张紧装置的绞车并不真正参与张力 自动调整与控制,它只做进入油缸自动张紧前预定拉紧的辅助工作,而拉带小车 的移动范围又受油缸行程的限制,是无法实现全程自动张力控制的,所以,此类 张紧装置首先是不能满足固定式长距离运送(要求张力调整所需行程大)胶带机 的使用条件;另外,该类张紧装置外挂部件多(蓄能罐、泵站和绞车需要分体安 装)、张力控制环节复杂和绞车单一张紧的功能,造成拆装不便和工作模式受限, 更是无法适应于现采掘工艺后配套可伸缩胶带机的张紧使用。目前,也有在较长 距离固定式胶带机中使用该类张紧装置的,但必须是在胶带机整机反复启动两次 以上才能达到预定的液压自动张紧状态,而且它在使用前对胶带的人工预张紧要 求也是很高的。
在神东矿区,用于顺槽可伸缩胶带机的张紧系统都以澳大利亚大陆公司生 产的APW、HDW张紧装置为主,该胶带机3000米(加中部驱动为6000米)的运 送距离所能使用的张紧系统目前在国内的确没有相应配套的产品。APW张紧装置 是神东早期引进“ACE”顺槽可伸缩胶带机中配套使用的自动张紧系统,也是我 国首次引进当时国际上最为先进的“全自动张紧控制系统”。APW张紧绞车是属 于电-液一体控制的自动张紧装置,它主要由整体APW绞车、拉力传感器、PLC 控制开关和辅助液压控制箱组成,其APW绞车由APW控制箱(它包含:张紧电机、 一级减速器、液压离合器、泵站、主液压控制系统)和绞车(包含:液压制动器、 减速器、滚筒、滚筒支架)两部分集合整体组成,APW绞车包含了全部执行系统 和主要液压及控制系统,外挂液压辅助控制箱主要包括电磁控制阀和液压控制系 统的小型蓄能罐,连接和安装也很简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丽焕,未经杨丽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6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