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鼻泪管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7516.4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39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王维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维文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606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泪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眼科疾病的治疗,特别 是一种人工鼻泪管。
背景技术
鼻泪管是眼泪从眼睛排入鼻腔的两个管道,鼻泪管包括鼻泪 管总管和泪小管,而泪小管又包括上泪小管和下泪小管。溢泪是 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由鼻泪道阻塞引起。目前主 要采用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道探通术进行治疗。但是泪囊鼻腔吻 合术操作较复杂,损伤大,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手术后面 部留有瘢痕,有时因手术禁忌症而不能进行手术;同时手术改变 了泪道原有的解剖通道,一旦术后吻合口纤维形成瘢痕或骨化, 会造成吻合口阻塞以至引起泪道再阻塞。泪道探通术存在着长期 效果不稳定,复发率高的问题,特别不适用于慢性泪囊炎的治疗, 使其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针对现有手术方法的不足,于是有人设计多种人工鼻泪管, 植入人工鼻泪管的手术损伤小而且不改变泪道原有解剖通道。例 如,中国专利文献曾公开了一种人工鼻泪管【中国专利号: zl200820208980.4;授权公告号:CN201370875Y】,包括引流管, 引流管的上端设有一根顶管和若干固定瓣,上述的固定瓣由条形 片材制成,顶管、固定瓣、引流管相互连接为一体式结构,各固 定瓣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且向外弯曲围成灯笼状,相邻的两个固 定瓣之间具有缺口。此结构的人工鼻泪管虽然具有相对的手术损 伤小,术后不易复发的优点,但是该人工鼻泪管只能植入鼻泪总 管,即只适合用于鼻泪总管上的疾病,无法用于治疗泪小管堵塞 等疾病,于是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本人工鼻泪管内腔的头部至底部的直径大小相等,该人工鼻 泪管植入时只适合采用引导推入式手术,而无法采用引导拉入式 手术。每个医生都具有自身习惯的手术方式,若未采用上述方式 可能导致手术失败率提升,由此本人工鼻泪管的使用范围还受医 生的自身习惯手术方式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 能够同时治疗鼻泪总管及泪小管堵塞等疾病的人工鼻泪管。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人工鼻泪管, 包括引流主管,引流主管的上部具有若干片呈条形片状的固定瓣, 所述的每片固定瓣向外弯曲成弧形且具有弹性,其特征在于,所 述的固定瓣处设有能够穿入泪小管内的管状的引流支管,该引流 支管与上述的引流主管相通。
固定瓣向外弯曲成弧形从与引流主管相连处向顶面方向自然 扩展至最大,然后再过渡向轴心处收拢。当采用手术将本人工鼻 泪管导入体内时,固定瓣在泪囊处张开便将本人工鼻泪管固定于 体内,同时能够扩张收缩的泪囊。引流支管穿入泪小管内便将泪 小管导通;引流主管将鼻泪总管导通。从而眼眶中的泪液能够通 过引流支管进入泪囊,泪囊中的泪液能够从两个固定瓣之间的缺 口中流入引流主管,引流主管的端部与鼻管相连,于是实现疏通 泪道。
在上述的人工鼻泪管中,所述的固定瓣的数量为2~10片。 固定瓣沿着周向均匀分布,每两相邻的固定瓣之间具有缺口。
在上述的人工鼻泪管中,所述的固定瓣上方设有固定帽,固 定瓣的下端与引流主管的上端面相连接,固定瓣的上端汇集于固 定帽处且固定瓣与固定帽相固连。设置固定帽大大的提高了固定 瓣顶部的牢固度,同时也增大了固定瓣的弹性,使其固定更为牢 固。
在上述的人工鼻泪管中,所述的引流支管的数量为1~2根。 人体中泪小管的数量最多只有两根,但是患病的泪小管可能只是 其中的一根,由此设置一根引流支管更具有针对性,即避免了对 另一根泪小管的损失。
在上述的人工鼻泪管中,所述的引流主管上端面上固连有一 根引流支管;引流支管和引流主管的连接处位于上述两相邻的固 定瓣之间。
根据人体鼻泪道的生理结构,当固定瓣位于泪囊内时,下泪 小管的延长线位于固定瓣处且靠近引流主管处,于是引流支管固 定与引流主管上端面上是符合人体生理结构的。该引流支管能够 穿入下泪小管,同时能够保证引流支管穿入后不使下泪小管发生 变形且使引流支管相对于引流主管的位置也不发生变化。虽然引 流支管和引流主管的连接处位于两相邻的固定瓣之间的缺口处, 但只占了其较小的面积,于是保证了泪液正常的流入泪囊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维文,未经王维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5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方药物制剂
- 下一篇:跨腕关节固定的腕关节活动连接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