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25078.8 | 申请日: | 2010-03-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8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堂;龙晨程;刘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00;E03F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李聚 |
| 地址: | 100044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渗透 排放 一体 生态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雨水资源的利用系统,特别是建筑小区的雨水资源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城市中,降落在地面或屋面的雨水直接经地面的雨水口箅子或地面的水沟排放至市政排水管网,这样加大了城市的雨水径流,增大了市政管网的排水压力。尤其是在当今城市大规模拆迁改造、大量新建小区的建设高潮中,许多新建小区需要敷设深埋的雨水管道,并与已有的市政排水管网对接,这更增加了已有市政排水管网的负荷。而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雨水未能回流地下,城市中的地下水位逐年大幅度降低,地下水源的减少使城市成为干枯的孤岛,恶化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目前,有一些解决此问题的办法是在建筑小区建立雨水收集池和非渗透型的雨水收集管网,将收集的雨水经过沉淀过滤后作为小区园林绿化用水回灌至地下,但为了达到顺利排水和渗水的效果并防止管网堵塞,地面需设置较多的雨水检查井,井与井之间用较短的管道相连,而雨水检查井的数量过多,不仅会增加小区基础设施的造价,而且会影响地面的景观效果,且直接用管道连接会造成池内所承受的雨量负荷大,也无法达到好的渗透效果。更有甚者,当遇到骤然袭来的大雨时,由于在短时间内排水不畅,大量雨水和路面杂物涌入雨水口,就容易引起雨水口堵塞和局部低洼地面积水过深,造成区域交通瘫痪,甚至出现区域的雨洪灾害。综上,已有的办法一般只是对雨水采用完全排放或完全回收的手段或局部渗透利用,尚没有一种成熟的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系统,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要解决现有的雨水渗透、排放系统结构欠合理、渗透效果不好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这种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包括分布于建筑小区地面的渗透检查井、呈网络连接于各渗透检查井的渗透排水沟、以及二者之间的横向连接管,所述渗透检查井的侧壁和底面分布有透水孔,渗透检查井的外围敷设有砾石层,砾石层的外围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渗透检查井的井口内设有拦污截污筐,井口上盖有透水井盖;所述渗透排水沟的侧壁分布有透水孔,渗透排水沟外围敷设有砾石层,砾石层外围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渗透排水沟的顶部盖有排水沟箅盖,排水沟箅盖与地面平齐。
所述相邻渗透检查井之间渗透排水沟的敷设坡度为0.01~0.02,各渗透检查井的敷设坡度从高到低。
所述敷设坡度最低处的渗透检查井由排水管与市政排水管网或雨水收集池连接。
所述渗透检查井和渗透排水沟均为树脂混凝土材质。
所述渗透检查井和渗透排水沟上的透水孔的开孔直径为8~10mm,开孔率1.5~3%。
所述渗透检查井和渗透排水沟的外围与砾石层之间铺设有一层透水土工布。
所述横向连接管为HDPE材质的塑料管,横向连接管与渗透检查井侧壁及渗透排水沟的连接处,均设有加固板。
所述渗透排水沟的横截面为U形结构,宽为100~600mm,渗透排水沟的底部转角处带有底托,每块排水沟箅盖的长度是600~1000mm。
所述拦污截污筐为不锈钢材质的拦污筐,拦污筐的外周罩有无纺土工布。
所述拦污筐为漏斗形,其侧壁上分布有透水通道。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雨水利用具有节约用水缓解水资源危机、雨水渗透增加地下水含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减少和减缓雨水排水量、降低城市雨洪灾害等多重功能。本发明使降落在地面或屋面的雨水排放至雨水渗透-排放一体生态系统,雨水通过渗透排水沟、渗透检查井存储、渗透一部分水量,来不及渗透的雨水再排入市政管网,该系统可替代传统雨水管道和雨水口、雨水检查井,采用渗透明沟实现雨水收集、排放,省却地面雨水口,减少地面雨水检查井数量,从而提高了建筑小区地面景观效果。减少了传统深埋的雨水管道,可降低室外管网的敷设难度。渗透排水沟属地面排水,可方便清洗和管理,避免了传统雨水管道因堵塞造成的危害。渗透检查井和渗透排水沟均采用树脂混凝土材质,具有较好的通水能力和较好的环刚度,同时具有渗透功能,可以对雨水起到初期过滤净化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50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