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4822.2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69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勋;隋志文;程洪义;张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建勋 |
主分类号: | B01J20/20 | 分类号: | B01J20/20;B01J20/30;C02F1/28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辛向东 |
地址: | 266071山东省青岛市东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净化 活性 吸附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废水净化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废水净化活性焦 吸附剂及该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人均水资源缺乏,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产生大量的污水,然 而如何有效地净化污水和循环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是一个急需解决的 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的质量要求越来越严格。目前 国内现有7亿人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24%的人饮用水水质不 良,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由于活性炭具有发达的孔隙结构 和巨大的比表面积,对水中溶解的有害物质(其它方法难以去除)具 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如苯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重金属、色度、异 臭、表面活性物质、除草剂、合成染料、胺类化合物以及许多人工合 成的有机化合物都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因此活性炭在水处理领域应用 市场很大。
由于我国采用活性炭净化饮用水和废水的技术刚起步,目前市场 上应用的活性炭吸附剂基本上是用焦煤生产的活性炭,生产成本高吸 附效果差,缺少饮用水专用的净化吸附催化剂,严重制约着饮用水净 化体制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废水净化活性 焦吸附剂,该吸附催化剂成本低廉,废水净化效果好,工艺简单,实 用性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的制备 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由包括按重量计的下述组 分经过备煤、脱灰、捏合、成型、干燥、炭化活化等步骤制成:
褐煤45~55%;焦煤10~24%;沥青6~15%;焦油10~25%;水 8%~12%;固体金属盐1~5%。
所述的固体金属盐为硝酸铁、硝酸锌、碳酸钾、碳酸钠和硝酸铜 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所述的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备煤:将褐煤和焦煤分别粉碎至160~200目;
b.脱灰:将步骤a中的煤粉,通过物理化学净化法进行脱灰, 使得灰分含量为1.6~2.2%;
c.捏合:将按配方比例称取的原料,沥青、焦油、水、固体金 属盐以及脱灰后的褐煤和焦煤,充分混合并搅拌,直至形成煤膏为止;
d.成型:将步骤c得到的煤膏进行造粒,成型为颗粒;
e.干燥:将成型后的颗粒通过流化床进行干燥,使水分降至小 于10%;
f.炭化活化:将干燥后的物料加入到炭化活化炉中,隔绝空气, 在5~15℃/min的升温速率下加热至600~800℃进行炭化,并保持 5~7小时,然后以同样的升温速率升至800~1000℃,同时通入活化 剂到炭化后的物料中,活化4~6小时,冷却,得到产品。
所述步骤a中褐煤和焦煤粉碎的粒度为180目。
所述步骤b中原料的重量比例关系为:褐煤45~55%、焦煤10~ 24%、沥青6~15%、焦油10~25%、水8%~12%、硝酸铁0~5%、碳酸 钾0~5%、碳酸钠0~5%、硝酸锌0~5%、硝酸铜0~5%。
所述步骤f中活化剂包括水蒸气、含氧氧化性气体和惰性气体。
所述活化剂中水蒸气体积百分比为15%~25%。
所述活化剂中含氧氧化性气体为氧气、二氧化碳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活化剂中氧气体积含量不超过3%。
所述步骤b中原料的重量比例关系为:褐煤49%、焦煤20%、沥 青8%、焦油11%、水8%、硝酸铁1%、碳酸钾0.5%、碳酸钠0.5%、硝 酸锌1%、硝酸铜1%。
所述成型过程采用高压连续造粒,增加颗粒强度,降低二次粉化 率。
采用以上原料和工艺制备的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剂,具有以下优 点:
(1)产品吸附净化性能好。本发明制备的废水净化活性焦吸附 剂的碘吸附值达到1050mg/g,CCl4吸附值达到65%,亚甲蓝吸附值200 mg/g,苯酚吸附值125mg/g。
(2)制备工艺技术先进,工艺流程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建勋,未经赵建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482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