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钢水浇铸系统长水口的夹紧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23894.5 | 申请日: | 2010-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40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田陆;李娟;李向前 | 申请(专利权)人: | 田陆 |
| 主分类号: | B22D41/50 | 分类号: | B22D41/50;B22D41/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 |
| 地址: | 421001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钢水 浇铸 系统 水口 夹紧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钢水连铸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钢水浇铸 系统长水口的夹紧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在钢水的冶炼过程中,特别是浇注后期,钢渣从大包经长水口 流入到中间包。钢渣的存在极大影响了钢材品质,严重时甚至使钢 水连铸无法进行。为了改善钢材品质,提高钢水收得率,必须准确 检测大包中的下渣量。当前关于下渣检测的技术很多,其中振动下 渣检测法成本低、安装方便,且使用寿命较长,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振动下渣检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 所示,振动检测法的原理是通过在机械臂3上安装一振动检测装置 8,在钢水从大包1流入到中间包2的过程中,长水口4会产生较 强的振动,此振动通过机械臂3传导给振动检测装置8,因为钢水 与钢渣的比重不同所引起的振动必然有差异,因此,通过检测长水 口4的振动能间接检测到大包下渣的情况。
图2示出了图1中机械臂与长水口的局部连接示意图。在大包 浇注的过程中,需要将长水口4套在大包1底部的滑板上,实现钢 流的保护浇注。长水口4由操作臂3前端的托圈9支撑,在液压缸 控制下,使长水口4顶住滑板10,对准滑板水口开始浇钢。浇注过 程中,为了使中间包2的液位稳定,需要实时调节滑板10的开口 度,尤其在浇注后期,滑板动作更加频繁。由于长水口外箍5直接 套在托圈9中,长水口4的外表面与托圈9的内表面之间没有固定 夹紧,因而接触不牢,使得长水口4与滑板之间存在缝隙。这样, 当大包滑板10动作时,长水口4会在托圈9中晃动,长水口4容 易倾斜。这些影响不仅会造成长水口4与滑板10连接处漏钢,也 会使得钢液或钢渣对长水口4冲击产生的振动信号受到滑板动作的 异常干扰,使有用信号受到损失和衰减,大大降低了下渣检测的准 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固定夹紧长水口 的用于钢水浇铸系统长水口的夹紧固定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钢水浇铸系统 长水口的夹紧固定装置,其包括固定支架和至少两个夹紧块,夹紧 块可转动地铰接在固定支架上,每个夹紧块分别包括:位于夹紧块 的内表面上并与长水口的外表面相匹配的夹持部;位于夹紧块的内 表面上并与长水口的外表面间隔开以提供一允许枢转量的间隔部; 以及,支撑长水口,并在长水口的压力下使夹紧块从第一位置枢转 到第二位置的支撑部;其中,在第一位置,夹持部与长水口的外表 面间隔开,在第二位置,夹持部夹持在长水口的外表面上。
进一步地,夹持部为位于夹紧块的内表面上端部分的内圆柱 面,间隔部为从内圆柱面向下端呈扩张锥形延伸的内圆锥面,支撑 部为夹紧块的上端面。
进一步地,夹持部为位于夹紧块的内表面下端部分的内圆柱 面,间隔部为从内圆柱面向上端呈扩张锥形延伸的内圆锥面。
进一步地,夹紧块的内圆锥面的一部分支撑长水口,形成支撑 部。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为方框形。
进一步地,固定支架为圆形,夹紧块间隔均匀地铰接在固定支 架上。
进一步地,夹紧块为两个,设置于长水口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夹紧块上与固定支架相铰接的铰接点对应于夹紧块 上的内圆柱面与内圆锥面相接的位置或对应于夹紧块上的内圆锥 面所在的位置。
采用以上结构的用于钢水浇铸系统长水口的夹紧固定装置具 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夹紧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支架和夹紧块,在支撑长水 口时,长水口的压力使夹紧块转到夹持长水口的夹持位置,从而通 过夹紧块将长水口夹紧固定,可防止因长水口倾斜而导致长水口与 滑板连接处漏钢。
2.本发明的夹持面与长水口外壁紧密接触,使传感器检测到的 钢液或钢渣对长水口产生的冲击振动信号更加强烈,减少了振动信 号的损失和衰减,提高了振动下渣检测的准确性。
3.本发明提供的夹紧固定装置可将长水口夹紧和固定,消除了 因滑板频繁动作引起信号突变的影响,使传感器检测到的振动信号 平稳,提高振动下渣检测的准确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田陆,未经田陆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389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纳米磁性合金吸波材料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复合式棒头结构塞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