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煤气废水深度处理的工艺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23100.5 | 申请日: | 2010-03-1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10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 发明(设计)人: | 孙德智;韩超;叶杰旭;张立秋;邱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林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1/78;C02F1/72;C02F3/00;C02F1/28;C02F1/4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煤气 废水 深度 处理 工艺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工业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适用于深度处理多级生物处理后的煤气废水的工艺。
二、背景技术
我国以煤为主要能源,适用于气化的煤炭资源约占全部煤炭资源的80%,达5000亿吨。然而,在煤气发生转化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几乎所有生产工序都有污染物产生,其中煤气废水的危害最大。近些年,随着水资源日益紧张,在许多地方水源的供给已经成为限制企业扩产、增产的制约因素。为此,煤化工行业广泛开展了节水工作,努力开辟非传统水源,污水资源回用即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
煤气废水中污染物的成分比较复杂,有机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且多数毒性较强,属于难生物降解的中高浓度有机废水。目前,传统处理煤气废水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脱酚蒸氨预处理-多级生物处理工艺。尽管经生物处理后大量的有机和无机污染物被去除,但是由于废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存在,多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中仍含有一定量的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其出水COD、氨氮及色度等指标往往不能达到排放和回用标准。因此,要将经多级生物处理后的煤气废水进行回用,就必须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经过多级生物处理后的煤气废水的特点,提出一种深度处理该种废水的工艺,使出水水质符合排放和工业回用水水质要求。
具体的工艺流程如下:
1、首先通过过滤单元除去废水中的悬浮物和部分颗粒态污染物;
2、在O3/H2O2处理单元中利用O3/H2O2组合具有氧化能力强、反应迅速等特点分解该种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提高该种废水的可生化性,为后续的复合膜生物处理提供条件;
3、在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粉末活性炭/膜生物反应器,简称PAC/MBR)中,利用粉末活性炭吸附、生物降解和膜滤等技术协同强化去除废水中剩余的溶解性有机物和颗粒态污染物,保证出水水质符合排放标准或工业回用水水质要求。
本发明有效地利用了多种水处理技术协同深度处理多级生物处理后的煤气废水,与其他深度处理技术相比具有长时间不排泥、工艺流程短、占地面积小和较强的去除有机物能力及同时去除色度和氨氮等优点。
附图表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技术路线图;
图2为本发明的过滤工艺装置图;
图3为本发明的O3/H2O2-MBR/PAC工艺装置图。
具体实施方案
实施例一: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例为采用本发明工艺深度处理某煤气厂经多级生物处理后的煤气废水。废水水质特征见表1。
表1某煤气厂煤气废水多级生物处理后废水水质特征
1、首先该种废水由泵打入过滤柱进行过滤处理,主要去除悬浮物和部分颗粒态污染物,保证后续臭氧氧化处理单元和复合膜生物反应器的正常运行。结果表明,过滤对悬浮物(SS)的去除率为10~20%,对COD的去除率为2~10%。过滤处理单元工艺参数:滤速为4m/h,每运行24h后进行反冲洗。过滤出水进入集水槽。
2、由泵将过滤出水由集水槽打入O3/H2O2处理单元。反应器为不锈钢圆柱。H2O2注入集水槽中,并与集水槽中废水混合后从反应器的底部进入反应器内,由臭氧发生器产生的O3经反应器底部微孔钛板均匀进入反应器中,实现对反应体系的充分搅拌,促进O3/H2O2与有机物更好的接触。经臭氧发生器产生的臭氧气体经进入反应器,未反应的臭氧气体从反应器顶部溢出进入臭氧吸收罐中。由于臭氧常温下在水中的半衰期为20~35min(随水质与水温的不同而异),因此臭氧氧化出水直接进入调节水池,静置超过30min后进入膜生物反应器,以保证水中大部分残余臭氧分解,避免对后续生物处理造成影响。O3/H2O2处理单元的最优运行参数为:初始pH值7~8,温度为室温,O3和H2O2投加量根据水质和处理要求进行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林业大学,未经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31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使用LED的投影系统中的多基色光生成
- 下一篇:调谐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