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处理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的应急修复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1542.6 | 申请日: | 201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陈楷翰 | 申请(专利权)人: | 泉州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8 | 分类号: | C02F9/08;C02F1/40;C02F1/52;C02F1/28;C02F1/24;C02F101/32 |
代理公司: | 泉州市文华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5205 | 代理人: | 张梧邨 |
地址: | 362000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处理 天然 水体 乳化 油类 污染 应急 修复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保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处理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的应急 修复工艺。
技术背景
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主要发生在如下情况:(1)石油泄漏时产生海滩 污染,需要用乳化剂水溶液冲洗油污,被冲洗下的油污会流入海水中;(2) 金属和石材切削时使用的乳化油切削液和石材冷却液排入水中污染;(3) 油轮、油罐车清洗产生的乳化油污;(4)各种油污或油漆泄漏到有风浪水 体中,此时除了水面浮油外,还存在水流剪切导致的悬浮油滴。
乳化油污染水体会导致水体COD(化学需氧量)升高,水体动植物缺氧, 呼吸系统发炎死亡现象。
目前工厂通常采用聚合氯化铝(PAC)絮凝油污,其原理是利用铝离子 来压缩双电层及沉淀表面活性剂,使乳化油粒子失稳破乳,然后利用铝盐 水解出的氢氧化铝长链絮凝捕捉油滴后气浮排放。据调查该技术存在问题 是:(1)絮凝剂用量相当大,废渣量大,且除油率一般仅在80%左右,若补 充加入活性炭粉通常也仅在90%左右;(2)部分破乳油滴不能被有效捕捉, 漂浮在水中需要再次用活性炭进行吸附过滤水质才能合格,但天然水体无 法如此处理;有报道使用超滤法处理可得高于90%的除油率但仅适用于工厂 操作;另有发明专利CN200510029879.3氧化电解和粒子群电解联合处理船 舶乳化油废水的方法,其特征是将乳化油进行电解,乳化油粒子所带的电 荷为负电荷,在电解过程中其负电荷在阳极表面被中和而破乳产生油份积 聚,由小油滴聚成大油滴并向上浮动到电解槽上部;电解的阳极采用具有 放氧功能的不溶性电极,该种阳极在电解中既能中和乳化油粒子的负电荷, 同时能进行电解反应产生羟基游离基OH·作用于乳化油粒子上,加快破乳 反应的速度,同时不产生固相沉淀物,经不溶性电极电解处理的水进入粒 子群电解处理后排出,该发明适用于船舶含油废水中的乳化油废水处理, 处理效果好,电极使用寿命长,不产生二次污染,而且造价低,具有广泛 的推广潜力。上述方法都需要在专门的废水处理场所进行处理。微生物修 复乳化油污染水体技术也受到学术界重视,优点是成本低,缺点是处理速 度缓慢,不能作为应急修复工艺使用。
在天然水体乳化油污污染时,查索到通常使用活性炭坝或活性炭袋挂网 吸附的方法捕捉油滴,另外投入吸油砖,凝油剂处理水面上的油层,例如 05年松花江苯污染事件和10年陕西柴油泄漏事件。但活性炭坝仅适用于小 河流污染,活性炭袋挂网吸附容易造成钩挂,遗失现象,用药量较大。在 发明者实验室小试中发现,该类方法处理后水质很难达到合格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处理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的应急修复 工艺,以实现低成本,快速处理,保证水质合格的功效。
处理天然水体乳化油类污染的应急修复工艺,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由具有亲水亲油双重性能的吸附剂粉末和常规的絮凝剂按重量 比1∶1至50∶1的比例配制吸附絮凝复合药剂备用;
第二步,在待处理的水体中,按照水体重量的0.005~1%加入亲油又亲 水的短纤维,再按照水体重量的0.05~1%直接投入上述吸附絮凝复合药剂, 使水体混浊并产生较细小的絮凝体,将大颗粒油污絮凝吸附捕捉,此复合 絮凝体独特处在于成为絮凝体后依然具有很高的吸附细微颗粒油污能力;
第三步,在加入上述物质后的水体中,1-24小时后,按照水体重量的 0.001~0.2%加入阳离子助絮剂,辅助以气浮技术,使絮凝体转化为纤维增 强絮凝体浮到水面;
第四步,捕捉水面上的絮凝体,完成应急修复。
所述具有亲水亲油双重性能的吸附剂粉末为常规草木纤维粉、半焦粉、 焦炭粉或有机改性粘土粉,而且吸附剂粉末与常规絮凝剂混合成吸附絮凝 复合药剂备用,目的是使吸附剂在水中可被絮凝成小型絮凝体不至于在随 后操作中难以捕捉,导致水体悬浮物过多。
所述短纤维为石棉纤维、玻璃纤维、棉花或竹木质等天然植物纤维和改 性双亲有机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长度为0.1~10cm。
所述助絮剂为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及其衍生物或接枝物等高分子合成助 絮剂,或壳聚糖,天然生物助絮剂或部分阳离子微生物絮凝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泉州师范学院,未经泉州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15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泵送淤泥快速脱水系统
- 下一篇:一种含磷酸和亚磷酸废液直接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