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擦耦合器反馈力矩的实现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0922.8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0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崔希海;张风太;李进兰;张观会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科技大学;寿光市泰丰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3/04 | 分类号: | F16D43/04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宁钦亮 |
地址: | 266510 山东省青岛经***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擦 耦合器 反馈 力矩 实现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起动系统,尤其涉及摩擦耦合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摩擦原理的耦合器在软起动系统开始使用。它由主动装置和从动装 置组成,主动装置是由主动轴通过适当的联轴器和主动机芯相联结,主动机芯 按机型不同是在机芯盘圆周均布3-6个径向传力槽,每个传力槽内装有复位弹 簧、惯性块和摩擦块,从动装置是一个由耦合器壳体构成的输出构件,耦合器 壳体的内表面形成一圈主动摩擦面,主动摩擦面与摩擦块相配合。工作原理是: 主动轴转动时,主动机芯一起快速转动,产生离心力,惯性块外移使摩擦块渐 渐顶紧在从动装置的主动摩擦面上,从而产生摩擦驱动力矩,带动从动装置旋 转,实现动力传动。这种传动方式显现出一定的优越性,如:故障率低、维护 方便、寿命长等。但存在如下缺陷:系统过载系数不能取的较大,否则将会使 系统起动时间过短,失去软起动效果,起动时对电网造成大的冲击,甚至会烧 坏电机或损坏工作机械的薄弱零部件。对摩擦耦合软起动系而言,如何实现在 适当大的综合过载系数前提下,系统有较长的合理软起动时间,是工业上一直 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发明一种摩擦耦合器反馈力矩的实 现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首先将摩擦式耦合器的主动机芯盘的圆周部分加工成向两侧延伸的凸缘, 凸缘的内面作为从动摩擦面;然后在主动机芯两侧分别设置与主动机芯构造相 同的从动机芯,两个从动机芯分别与耦合器壳体连接在一起转动,从动机芯的 从动摩擦块与主动机芯凸缘的内面相配合,从动机芯转动时,从动摩擦块顶在 主动机芯凸缘的内面上从而产生反馈摩擦驱动力矩。
为了加大反馈摩擦面积,主动机芯的从动摩擦面和从动机芯的从动摩擦块 设计为相配合的斜面。
上述反馈控制方法的原理是:
系统起动初期,主动轴带动主动机芯一起快速转动,产生离心力,主动惯 性块外移使主动摩擦块渐渐顶在耦合器壳体的主动摩擦面上,从而产生初期摩 擦驱动力矩,带动从动装置由慢到快地旋转。从动装置转速达到一定值后,从 动机芯的离心力使惯性块开始外移,推动从动摩擦块渐渐顶在主动机芯的从动 摩擦面上,从而产生后期反馈摩擦驱动力矩,与原有摩擦驱动力矩叠加后,进 一步驱动从动装置转动,达到设定转速时主、从动装置同步转动,消除滑差, 实现全动力传动。
本发明的优点是:
1、应用这一方法后,改变了现有的耦合器只靠主动级惯性力摩擦作用传递 载荷的现状,使起动时间延长,软起动效果好;
2、综合过载系数大,消除了主、从动装置间的滑差,提高了效率,避免滑 动摩擦消耗功率产生的热量,从而避免系统温升过高。
总之,应用这一方法设计摩擦耦合器,可使软起动系统性能更优越、结构 更紧凑。
附图说明
图1是应用本发明方法设计的反馈控制摩擦耦合器的构造原理示意图。
图例说明:1--主动轴,2-从动机芯,3-从动摩擦块,4-左凸缘,5- 主动摩擦块,6--主动机芯,7-右凸缘,8--从动机芯9--耦合器壳体,10- 轴承,11-从动摩擦块。
具体实施方式
现根据图1所示的反馈控制摩擦耦合器原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案。
如图1所示,反馈控制摩擦耦合器由主动装置和从动装置组成;主动装置 是由主动轴1通过联轴器和安装在耦合器壳体9中的主动机芯6相联结组成; 从动装置是一个通过轴承10将耦合器壳体9连接在主动轴1上的装置。
实施时,主动机芯6的机芯盘圆周部分加工成分别向两侧延伸的左凸缘4 和右凸缘7,凸缘4和7的内面作为从动摩擦面;然后在主动机芯6两侧分别设 置与主动机芯6构造相同的从动机芯2和8,从动机芯2和8分别与耦合器壳体 9连接在一起转动,从动机芯2的从动摩擦块3与主动机芯6的左凸缘4内面相 配合;从动机芯8的从动摩擦块11与主动机芯6的右凸缘7内面相配合。从图 中还可看出,从动摩擦块3与左凸缘4的内面为相配合的斜面,从动摩擦块11 与右凸缘7的内面为相配合的斜面,使从动摩擦块外斜面与主动机芯6的内斜 面产生反馈摩擦驱动力矩。
从图中还可看出,从动机芯2和8与主动机芯6的构造相同,同样设有径 向传力槽,传力槽内装有复位弹簧、惯性块和摩擦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科技大学;寿光市泰丰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科技大学;寿光市泰丰汽车制动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9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螺旋线行波管磁聚焦系统装配方法
- 下一篇:一种水乳型荧光颜料的合成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