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串联排列的电磁-弹性箔片混合轴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0072.1 | 申请日: | 2010-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孙岩桦;田野;徐益飞;虞烈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C32/00 | 分类号: | F16C32/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串联 排列 电磁 弹性 混合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具体涉及一种串联排列的电磁-弹性箔片混合 轴承。
背景技术
电磁轴承是利用磁力将转子悬浮,使转子与定子之间实现无机械摩擦 支撑的一种高性能轴承。目前最常见的为主动磁轴承(Active Magnetic Bearing,简称AMB)。主动磁轴承无需润滑与密封,完全消除了磨损,同时 具备可控性,可以对转子位置进行主动控制,并且轴承刚度和阻尼可调, 动态性能很好;但由于材料的磁饱和和发热等原因,无法进一步提高电磁 轴承承载力,而且随着转速的提高,系统的时滞现象比较严重,容易导致 失稳。
弹性箔片轴承是一种采用气体作为润滑介质的流体膜润滑轴承,在轴 承和转子之间形成气膜,用气压支撑转子实现无摩擦高速运转。箔片轴承 具有良好的自适应性,可以在高温高速和污染条件下长期运行,不需要供 油或控制系统等辅助装置,结构简单。但箔片轴承在启动和停止的低速条 件下承载力低,无法完全将转子浮起,造成轴颈和顶层箔片摩擦,磨损较 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积紧凑、 阻尼特性好、成本低的串联排列的电磁-弹性箔片气体混合轴承,具有功耗 低,承载力大、精度高、稳定性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串联排列的电磁- 弹性箔片混合轴承,包括有轴承座17,轴承座17内设有电磁轴承1,电磁 轴承1内壁上有磁极6,磁极6上设有线圈7,电磁轴承1在轴向上有压紧 磁极6的左端盖2和右端盖3,在左端盖2和右端盖3与转子轴颈4之间嵌 套两个弹性箔片轴承5。
所述的弹性箔片轴承5由顶层箔片13和底层箔片14组成,左端盖2 和右端盖3同时充当弹性箔片轴承5的轴承座,左端盖2和右端盖3沿着 圆周方向设置有槽12,槽12内安装有顶层弹性箔片13和底层弹性箔片14。
所述的左端盖2的笼状凸出结构8穿过电磁轴承1的磁极6的空隙与 右端盖3通过螺钉9相连,左端盖2的笼状凸出结构8的凸台10和右端盖 3的对应位置凹槽11相互配合。
所述的弹性箔片轴承5和电磁轴承的磁极6是串联结构。
所述的左端盖2和右端盖3内圆所形成的箔片轴承座直径与电磁轴承 1的内直径相同。
所述的顶层弹性箔片13为1片且无预紧力,所述的底层弹性箔片14 为n(n=3,4,5)片,顶层弹性箔片13和底层弹性箔片14通过销15在圆 周方向固定,在轴向由端部挡圈16和槽12固定。
所述的槽12的径向偏角为37.5度。
由于本发明是将左端盖2、右端盖3内嵌套的箔片轴承5和电磁轴承 1串联起来的电磁-弹性箔片混合轴承,其具有以下优点:
一、动态刚度和承载力大:电磁轴承磁极和转子轴颈间的空隙极小, 而承载力与空隙的平方成反比,采用把箔片轴承嵌套在电磁轴承磁极和转 子轴颈的气隙内,必然要增大电磁轴承磁极与转子轴颈间的空隙,降低电 磁轴承承载力,本发明用电磁轴承和箔片轴承串联工作,减小了电磁轴承 和转子轴颈的间隙,大幅提高了总的刚度和承载力。
二、阻尼和稳定性高:箔片轴承阻尼特性较好,在转子高速运转的时 候能够有效的抑制转子震动和减小振幅,电磁轴承只需要简单的控制就可 以使转子稳定的运转,简化了电磁轴承控制系统。
三、结构简化,便于加工:本发明采用串联式结构,充分利用了电磁 轴承线圈在轴向上的宽度,将两个箔片轴承与电磁轴承磁极串联式排列, 减小了轴承总体积,同时降低了对电磁轴承磁极内圆的加工精度,缩短了 转子跨距。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结构简单,占据空间小,充分利用了电磁轴承线圈7 在轴向方向的宽度,巧妙的安排两个弹性箔片轴承5分别在左端盖2和右 端盖3的内圆内,在不增加电磁轴承磁极6和转子轴颈4间气隙以及轴承 在轴向的总长度情况下完成了电磁-弹性箔片混合轴承的布置,充分发挥了 电磁轴承和弹性箔片轴承各自的优点,动态刚度和承载力大,阻尼和稳定 性高,结构简化,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视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剖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左端盖2的结构视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剖 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右端盖3的二维视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剖 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0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