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20029.5 | 申请日: | 2010-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75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忠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亨 | 
| 主分类号: | B23K9/16 | 分类号: | B23K9/16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汪惠民 | 
| 地址: | 日本国大阪市***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电弧焊 电弧 结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利用具有配置在保护气体喷嘴内的熔化电极及非熔化电极的焊枪,发生熔化电极电弧及非熔化电极电弧的在双电极电弧焊中用于形成良好的焊道(weld bead)的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提出过一种以下所述的双电极电弧焊:同时进行以下的工序,边供给作为熔化电极的焊丝边发生熔化电极电弧、和利用例如Ar等的等离子气体来发生包围熔化电极电弧的非熔化电极电弧(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从熔化电极电弧及非熔化电极电弧的双方对焊接基材提供热量并且供给熔融的焊丝的该方法,适用于以较快的焊接速度焊接的高效率焊接。
但是,在高效率焊接中焊接速度越快越难以适当地使焊接处理结束。若结束处理不适当则会在焊道的终端产生缺陷。这种缺陷成为降低焊接强度的原因。例如,在焊接中产生的熔池(molten pool)因非熔化电极电弧的动压而产生凹陷且会以该凹陷的形状凝固,从而出现缺陷。
对于只利用熔化电极电弧的焊接方法而言,提出了几种结束处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但是,这些结束处理都完全未考虑到利用非熔化电极电弧的情况。因此,仅仅将这些适用于双电极电弧焊,是不能充分地消除所述的不合适的情况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3-16828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59-748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192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事情而考虑出来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形成良好的焊道的双电极电弧焊结束控制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通过利用具备在用于吐出保护气体的保护气体喷嘴内配置的熔化电极及非熔化电极的焊枪,发生熔化电极电弧及非熔化电极电弧,来进行焊接,其特征在于,在发生熔化电极电弧及非熔化电极电弧的同时使所述焊枪沿着焊接顺序方向移动的稳定焊接处理之后,进行如下的处理:减小供给所述熔化电极的熔化电极供给速度使其小于所述稳定焊接处理中的大小而进行第一焊接结束处理,;和停止所述熔化电极的供给及所述熔化电极电弧而进行的第二焊接结束处理。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焊接结束处理中,将用于发生所述熔化电极电弧的熔化电极电弧电压设为小于所述稳定焊接处理中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焊接结束处理中,将用于发生所述非熔化电极电弧的非熔化电极电弧电流设为小于所述稳定焊接处理中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焊接结束处理中,将用于发生所述非熔化电极电弧的非熔化电极电弧电流设为小于所述稳定焊接处理中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二焊接结束处理中,将用于发生所述非熔化电极电弧的非熔化电极电弧电流设为大于所述第一焊接结束处理中的大小。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停止所述熔化电极电弧之后,进行使所述熔化电极沿着与所述稳定焊接处理中的所述熔化电极的供给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的第三焊接结束处理。
(发明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基于所述第一焊接结束处理将作为熔化电极的熔融焊丝提供给稳定焊接处理的结束时刻为熔池的部分。因此,能防止熔池以凹陷的形状凝固。而且,在该期间,由于熔融焊丝也是基于熔化电极电弧及非熔化电极电弧熔融的,故溅射物变得难以发生了。因此,既能防止溅射物附着在焊枪的前端及非熔化电极上又能形成良好形状的焊道,且能提高焊接强度。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及优点基于参照添加附图如下进行的详细说明而变得更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中所利用的焊接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系统结构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双电极电弧焊的电弧结束控制方法的其他例子的时序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亨,未经株式会社大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002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