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8043.1 | 申请日: | 2010-03-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3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张晓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G3/34 | 分类号: | G09G3/34;G09G3/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铸成律师事务所 11313 | 代理人: | 刘博 |
地址: | 266100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背光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控制方法包括:
(1)在预设的全屏平均亮度的两个固定阀值(Max,Min)之间设置有至 少一个控制点(Con),在该控制点(Con)与所述两个固定阀值(Max, Min)之间对应背光亮度形成第一曲线(C1)作为背光调整的基准;
(2)扫描显示屏中全屏中当前帧图像每个像素点的亮度,根据扫描结果 加权平均计算全屏的第一平均亮度值(A1);
(3)间隔固定的时间阀值扫描显示屏中全屏中当前帧图像每个像素点的 亮度,根据扫描结果加权平均计算全屏的第二平均亮度值(A2);
(4)根据上述两步中计算的前后两次平均亮度值(A1,A2)加权平均得 到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
(5)根据在作为背光调整基准的第一曲线(C1)上所述当前帧图像全屏 平均亮度值(A)对应的背光亮度值对应的调整背光亮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两个固定阀值(Max,Min)分为上限值(Max)和下限值(Min),其中上 限值(Max)>下限值(Min),在该上限值(Max)和下限值(Min)之间 只设置有一个控制点(Con),在上述最后一步中将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 屏平均亮度值(A)与该上限值(Max)、控制点(Con)以及下限值(Min) 分别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对所述背光亮度进行调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上限值(Max)和下限值(Min)对应的背光亮度分别为第一亮度(P1) 和第二亮度(P2),所述的控制点(Con)对应的背光亮度为第三亮度(P3), 其中第一亮度(P1)>第三亮度(P3)>第二亮度(P2),则,
当上限值(Max)≤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时,控 制全屏的背光亮度为预设的第一亮度(P1);
当上限值(Max)>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控制 点(Con)时,控制全屏的背光亮度在预设的第一亮度(P1)以及第三亮 度(P3)之间调整;
当控制点(Con)>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下限 值(Min)时,控制全屏的背光亮度在预设的第三亮度(P3)以及第二亮 度(P2)之间调整;
当下限值(Min)≥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时,控 制全屏的背光亮度为预设的第二亮度(P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背 光亮度在预设的固定值第一亮度(P1)以及第三亮度(P3),第三亮度 (P3)以及第二亮度(P2)之间与所述的当前帧图像全屏平均亮度值(A) 对应分别成正比线性调整。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 于,所述的背光亮度通过控制PWN信号的占空比以在特定的时间内达到 对背光的渐变控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全 屏被划分为至少两个不同的亮度区域,每个亮度区域根据本区域内的像 素值为基础计算本区域内平均亮度值以及平均样本值,并分别再根据不 同区域内计算的平均样本值计算全屏平均样本值,根据全屏平均样本值 分别控制本区域内亮度的改变。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亮度区域为对所述全屏划分为形状相同的规则区域或者所述亮度区域为 对所述全屏划分的形状不同的规则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不同亮度区域内的像素点的数量是相同的,不同区域内的亮度检测通过 同一检测单元进行同步检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 的步骤(1)中在所述两个固定阀值(Max,Min)之间还设置有具有相同 控制点(Con)但是分别对应不同背光亮度的第二曲线(C2),可通过对 液晶显示器模式的选择按照所述的第二曲线(C2)调整背光亮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动态背光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 的第二曲线(C2)中对应上限值(Max)的背光亮度为所述的第一曲线(C1) 对应上限值(Max)的背光亮度的70%-7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804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