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通信网络、节点装置以及路径故障救济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17818.3 | 申请日: | 2006-07-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0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深代康之;平井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 主分类号: | H04Q11/00 | 分类号: | H04Q11/00;H04B10/08;H04B10/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光通信 网络 节点 装置 以及 路径 故障 救济 方法 | ||
本申请为2006年7月21日递交的、申请号为200610107739.8、发明名 称为“光通信网络、节点装置以及路径故障救济方法”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 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网络、节点装置以及路径故障救济方法,与将性能监 视、警报传递用于故障救济的光通信网络、节点装置以及路径故障救济方法 有关。
背景技术
由于近年来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数据通信量的急剧增加,通信网络的传输 容量正在向大容量化发展。目前,正在对传输通信进行光信号化,期待采用 了时分复用技术或光波分复用技术的大容量化。每一个信道每秒10千兆比特 的传输装置已经实用化了。此外,还实用化了一种点对点型波分复用传输装 置,其在一根光纤中波分复用数个至数十个信道,使用光放大器以及再生中 继器可以进行超过数百公里的长距离传输。
另一方面,为了应对今后的需求增加和进一步的经济化、服务的多样化, 正在研究将通信节点环状连接的环形光网络、和为了进一步提高连接性网状 连接的网状光网络。在这样的光网络中,由于与将各个节点装置远程一元管 理的监视控制系统一起使用,可以期待从线路起始点到终点的端对端的路径 管理的简便化以及路径设定的高速化。另外,由于各节点装置的监视控制部 相互联合,可以期待从线路起始点到终点的端对端的路径管理的简便化以及 路径设定的高速化。而且,通过将光网络做成网状,可以进行选择以使在必 要的时候必要的线路使用网状网络内的预备容量,所以多个现用路径可以共 享预备系统,可以经济地实现整个网络。
为了实现上述的网状光网络,正在开发一种作为输入输出接口可以收容 STM-64/OC-192、10GbE等光信号、且进行路径切换或向预备装置的切换 的光信号切换装置以及光交叉连接装置。光交叉连接装置可以自律色散控制 或集中/远程控制地切换与某个节点连接的传输通路之间的连接关系或传输 通路和用户装置的连接关系。在光输入输出为光但以电信号进行信号处理的、 所谓的O-E-O(光-电子-光)型光交叉连接装置中,例如以比STM-64 或OC-192更小的例如STS-1单位的传输单位,由电子电路进行处理,所 以可以进行高效的信号切换。
另一方面,期待不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而使用光开关进行切换的、所 谓O-O-O型光交叉连接装置对于节点处理信息的大容量化,可以进行由电 子电路难以实现的大容量信息的处理。
作为上述网状光网络中的线路救济方式的例子,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 以下的方法:将光路径分割为由多个节点和至少1个链路构成的部分路径, 使用光交叉连接装置进行高效的线路救济。
作为装置监视控制部相互通信进行网络的状态信息交换、路径计算的色 散控制方式,还可以省略或简化网络监视控制装置。作为这样的装置间通信 控制技术,可使用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 IETF)在非专利文献1至非专利文献3中表示的RFC中规定的所谓GMPLS (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的信号协议。
在非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串联连接监视(Tandem Connection Monitoring; TCM):对于附加纠错码的信号,在多个节点之间通过比特间插奇偶校验(Bit Interleaved Parity;BIP)运算可以累积地进行性能监视。
【专利文献1】特开2003-258851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1】L.Berger、“Generalized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 (GMPLS)Signaling Functional Description”、[online]、2003年1月、IETF、 [平成17年5月17日检索]、因特网<URL:http://www.ietf.org/rfc/rfc3471.txt?n umber=347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81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