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纺水溶植生网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17796.0 | 申请日: | 2010-03-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3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李绍才;杨涛;李付斌;孙海龙;华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励自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G1/12;E02D3/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立信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51100 | 代理人: | 游兰 | 
| 地址: | 610061四川省成都市东***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纺水溶植生网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园林绿化及植被恢复产品,特别是涉及一种无纺水溶植生网。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减少,城市绿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环境建设事业;另一方面,铁路、公路及矿区建设产生大量人工创面,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急需进行生态恢复。现有恢复技术多采用植生网、绿化毯、草毯等产品对破坏的环境进行绿化及恢复。中国专利CN 2212882Y公开了一种草毯,其特征是,在植物纤维制成的无纺布垫层上,固定承托有种子、肥料、吸水剂、药物组成的混合层,在混合层上设有用100%可腐植物纤维制成的厚度0.5~2.0厘米的种子保护纤维层,最上面是用可腐棉线或可腐塑料加工成网眼1×1厘米的抗拉防护网状层。该发明的优点是,采用100%可腐物质制成草毯,无污染及不良作用,能促进种子快速成坪。但是该发明的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草毯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其二,采用无纺布作为种子垫层,会影响到植物的伸根定植。其三,混合层中植物种子易移动,导致植物分布不均匀,密度无法控制;其四,植物种子夹在草毯中间,受到抑制无法正常生长,容易产生畸形;其五、保护纤维层较厚,小雨量降雨时水分被纤维层吸收,不能进入下层土壤基质中,水分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运输方便,有利于植物快速萌发、提高水分生态有效性、能够合理控制植株密度、保证植物健康生长的无纺水溶植生网。
本发明无纺水溶植生网包括等间距布置有纬向开孔单元的无纺节水布,覆盖在开孔单元上、下面的水溶性膜、以及包裹在上、下水溶性膜之间的种子混合物。其中,开孔单元的宽度为4~7cm,开孔单元之间的间距为15~30cm,开孔单元的形式可以是单排开孔,也可以是双排开孔,开孔直径为1~6cm;种子混合物厚度一般控制在1~3cm;无纺节水布的厚度以0.05~0.1cm为宜;水溶性膜的厚度为25~80μm,常温完全水溶时间一般为30~50min。为更好地保证种子萌发、出苗、定根,覆盖在开孔单元上面的水溶性膜较薄,溶解较快,覆盖在开孔单元下面的水溶性膜较厚,溶解较慢。
本发明无纺水溶植生网的工作原理是,用于园林绿化和植被恢复工程时,将其覆盖于土壤或人工基质表面,用锚固构件将其固定,并浇水管理;当上层水溶性膜受水后,快速溶解,水分快速被种子混合物吸收,供给植物萌发与生长,而随着种子混合物吸水后,下层水溶膜逐渐溶解,使种子混合物与土壤或基质界面自然贴附,利于种子快速定根、生长;同时浇水时,由于水分通过无纺节水布逐渐渗透进入土壤或基质,具有高效保水作用,以满足植物生长对其水分的需求。
本发明无纺水溶植生网优点在于:其一、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廉,制作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可任意打捆、卷裹,运输方便;其二、本发明采用无纺节水布为基本材料,能使水分快速渗透进入下层土壤或基质中,并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且由于其厚度及单位克重小,自身吸水量少,可提高小雨强降雨时的水分利用效率;其三、无纺节水布布置有开孔单元,可保障种子的安全萌发、出苗和生根定植,并能合理控制植株密度。其四、本发明上层水溶性膜遇水快速溶解,能保证种子混合物对水分的快速吸收,保障植物健康萌发。而下层水溶性膜溶解速度稍慢,既可保证种子混合物不会流失,同时也不会影响植物的萌发、生根、定植。主要用于园林经化及环境生态恢复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无纺节水布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无纺水溶植生网包括等间距布置有纬向开孔单元5的无纺节水布1,覆盖在开孔单元5上面的水溶性膜3、覆盖在开孔单元5下面的水溶性膜2,以及包裹在水溶性膜3、2之间的种子混合物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励自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四川省励自生态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79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