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阻燃ABS母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7564.5 | 申请日: | 2010-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宋振彪;赵新刚;吴丽明;闫柏郁;王娴慧;刘聪;曲茵;王玉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55/02 | 分类号: | C08L55/02;C08L83/04;C08K13/02;C08K5/136;C08K3/22;C08K5/20;C08K5/134;C08K5/09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谢小延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abs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电子电器、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力学性能的阻燃ABS母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阻燃材料的认识是由于人们对火灾事故原因的调查而产生的,由于很多电器产品使用塑料元件,在电器产品工作时容易产生高温而引发塑料燃烧,又由于大多数塑料是易燃材料,因此很容易产生火灾事故,阻燃塑料在离开点火源后火焰自行熄灭,通过使用阻燃塑料大大降低了火灾事故产生的几率。
国内阻燃ABS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ABS专用料的一个主要部分,年需求量在70万吨以上。目前国内阻燃ABS主要由韩国、台湾等地进口,国产阻燃ABS主要由改性厂生产,如广东金发等。阻燃ABS的生产过程是在ABS的基础上添加阻燃剂,同时为保证阻燃产品的性能还要补加增韧剂、润滑剂等。
对于ABS改性厂,生产阻燃ABS过程中对ABS进行二次高温加工,不但增加了加工费用,同时也降低了产品性能,开发阻燃母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目前阻燃ABS母料生产主要困难有两个,一是阻燃剂加入量大,因此阻燃母料很难做成高浓度的;二是阻燃的同时还要增韧,必须补加大量增韧剂导致阻燃母料阻燃成分降低,因此阻燃ABS母料很难制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开提供一种高效环保阻燃ABS母料的制备方法,避免ABS二次加工。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阻燃ABS母料的制备方法所用原料各组份按重量份为:
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30~40份、
四溴双酚A 40~50份、
三氧化二锑 15~22份、
N,N-乙撑双硬脂酰胺 0.5~1.0份、
四[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0.3-0.6份、
顺丁基烯马来酸锡 0.3~0.6份、
聚二甲基硅氧烷 0.5~1.0份、
硬脂酸镁 0.3~0.6份。
制备方法为:将上述各组分预混合后,在160-200℃的温度条件下挤出造粒,经冷却后得到本发明所述母料。
本发明各种原料预混合是在高速混合器(SHR-200A,张家港辉达机械厂)上实现的,其中各种固体原料计量后加入高速混合器,启动混合器后,利用压缩空气将液体二甲基硅氧烷喷入混合器,通过喷嘴雾化二甲基硅氧烷,使其与固体物料混合均匀,混合时间3~5分钟。
本发明方法使用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机筒输送段、塑化段、计量段、模头温度可分别设置为160~180℃、170~190℃、170~190℃、180~200℃,同时对机筒进行抽真空处理,真空度为-0.06±0.01MPa。
所述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各种单体比例(重量)为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55~60)/(28~32)/(8~12),二甲基硅氧烷粘度为1000-3000帕·秒。
本发明采用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树脂为阻燃母料载体,同时该共聚树脂与AB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又是ABS最好的增韧剂。通过选择该载体提高阻燃母料的有效成分,提高阻燃母料使用效率。
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易行,该母料可以通过挤出或注射成型,产品性能优良,稳定性好。最终产品阻燃性能达到UL-94 V-0级标准,符合ROHS环保指令要求。本发明避免ABS二次加工,降低阻燃ABS生产成本,同时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整阻燃母料使用比例,拥有更灵活更方便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阻燃母料配方(重量份):
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 40份
四溴双酚A 40份
三氧化二锑 17份
N,N-乙撑双硬脂酰胺 0.8份
顺丁基烯马来酸锡 0.6份
聚二甲基硅氧烷 1.0份
硬脂酸镁 0.4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756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