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品级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6076.2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79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启早;胡新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K13/02;C08K3/26;C08J3/22;A47G19/00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向飞 |
地址: | 3175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级 聚丙烯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烯烃复合材料,具体的说涉及一种食品级 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属于新型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丙烯通常为半透明无色固体,无臭无毒。由于结构规整而 高度结晶化,故熔点高达167℃,耐热,制品可用蒸汽消毒是其突 出优点。密度为0.90g/cm3,是最轻的通用塑料。耐腐蚀,抗张强度 可以达到30MPa,强度、刚性和透明性都比聚乙烯好。
聚丙烃是以石油为原料制备而成的高分子材料,石油又是目 前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而地球上的石油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节约石油资源是世界各国都在关注的大问题。
为了扩大聚丙烯的应用范围并降低成本,可以对其进行改进, 将CaCO3填充到聚丙烯中,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基体的综合性能。 聚丙烯与CaCO3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相差甚远,二者之间的相容 性差,复合后虽然刚性可以提高,但强度尤其是韧性却明显下降, CaCO3填充量越大,下降的越显著,严重地影响聚丙烯复合材料的 应用和发展。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号:CN1502653A)涉及一种聚烯烃/无机 粉料复合材料的补强增韧材料与用途,具体公开了利用活化剂处 理无机粉体,使无机粉体表面包覆一层能与聚烯烃产生较好亲合 性的膜,与聚烯烃复合时可形成均匀分散稳定体系。在无机粉体 填充量高达50wt%以上情况下,虽然该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 性能,其中冲击强度比基体树脂最高可提高3-5倍。但是该复合 材料降解性能较差,用其生产餐饮具环保性能较差,不符合卫生 标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不仅 力学性能好,成本较低;而且降解性能好,具有较高环保性能的 食品级聚丙烯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食 品级聚丙烯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
聚丙稀:48-78wt%;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20-50wt%;
食品级加工助剂:0.5-2wt%;食品级着色剂:0-1.0wt%; 其中所述的食品级标准为:以干基计含量为98.0-100%,干燥失 重≤2.0%,酸不溶物含量≤0.2%,氟化物含量≤0.005%,碱金属 及镁盐含量≤1.0%,砷金属含量≤3.0mg/kg,铅金属含量≤3.0 mg/kg。
本发明在刚性粒子增韧理论指导下,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填充量高达50wt%的情况下,复合材料的 刚性、硬度等力学性能均得以提高,但冲击强度稍有减少,降低 材料成本10-30%,又符合卫生标准,填充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 餐饮具较传统餐具更容易降解。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在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与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条件下,提供一种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含量为20-50wt %高强度高硬度的食品级聚丙稀复合材料制备餐饮具。
在上述的食品级聚丙烯复合材料中,该复合材料由以下优选 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
聚丙稀:53-73wt%;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25-45wt%;
食品级加工助剂:0.6-1.5wt%;食品级着色剂:0-1.0wt%。
在上述的食品级聚丙烯复合材料中,该复合材料由进一步的 优选质量百分比的成分组成:
聚丙稀:58-68wt%;食品级添加剂碳酸钙:30-40wt%;
食品级加工助剂:0.8-1.2wt%;食品级着色剂:0-1.0wt%。
其中采用的聚丙烯符合21CFR177.1520标准,该标准如表1 所示:
表1:本发明采用的聚丙烯复合的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未经台州富岭塑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0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