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15293.X | 申请日: | 2010-02-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6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 发明(设计)人: | 美浓岛俊和;黑泽隆雄;秋野真司;柳生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建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G01G19/08 | 分类号: | G01G19/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工程机械 载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尤其涉及适合提高自卸卡车的载重的计测精度的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上述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中,在通常的负载行驶中,能否获得适于载重计测的状态往往是由路线决定的。例如,进行山地炸崩的采石现场能够观察到的在山上方堆积采石并从斜面下降的情况下等,由于行驶路面不是平坦的,因而存在着无法进行精度良好的载重计测的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点,有如下的载重计测装置:在行驶状态或地面状态的影响小的时机,例如,在工程机械的倒土时进行的倒车期间,计测载重并记录计测值(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43267号公报
在上述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中,从数据管理的方面来说,希望在较早的阶段取得载重计测数据。因此,在通常的负载行驶中计测载重是有效的。
但是,在工程机械行驶在曲线状的负载行驶路线上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着工程机械的左右的平衡被打破的情况,因此,当工程机械在这样的曲线状的路线上行驶时,需要避免载重计测。
此外,在前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明中,由于工程机械倒土时进行的倒车期间的移动路线有时也是曲线状的,因而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同样需要抑制载重计测,但现状却是,没有针对这样的计测环境的对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事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当工程机械在曲线状的路线上行驶时,使此时计测到的负载的载重的输出为无效。
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发明是一种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具有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通过压力传感器取得前侧悬挂缸以及后侧悬挂缸的缸压,运算出工程机械的主体上装载的装载载重,其特征在于,具有:分别对工程机械的左右的后轮的速度进行检测的后轮速度检测器;对来自所述各后轮速度检测器的速度差进行检测的速度差检测器;最终装载载重确认机构,具有最终确认运算部,所述最终确认运算部在来自所述速度差检测器的各后轮的速度之差达到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的情况下,将通过所述处理装置运算得到的装载载重W作为最终的装载载重输出;所述最终确认运算部在所述速度之差在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处理装置运算得到的装载载重(W)作为最终的装载载重的输出为无效。
此外,第二发明是,在第一发明的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中,进一步具有:对车身的速度进行检测的车身速度检测器;对来自所述处理装置的装载载重W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数次抽样计测的装载载重W的振幅计测部;装载载重的最小振幅确认部,求出来自所述装载载重W的振幅计测部的计测值的平均值,针对该平均值,对最大计测值与最小计测值之差成为最小的情况进行确认,所述最终确认运算部在以下3个条件,即条件1、条件2和条件3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将通过所述处理装置运算得到的装载载重W作为最终的装载载重输出;在所述条件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使通过所述处理装置运算得到的装载载重W作为最终的装载载重的输出为无效,所述条件1是来自所述车身速度检测器的车身的速度达到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上的情况;所述条件2是来自所述装载载重的最小振幅确认部的装载载重在最小振幅内的情况;所述条件3是来自所述速度差检测器的左右的后轮的速度之差达到预先设定的设定值以下的情况。
进而,第三发明是,在第二发明的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中,所述最终装载载重确认机构的所述最终确认运算部还具有以下步骤:数次取得来自所述车身速度检测器的车身的速度,并在其平均值处理后,若在数秒间的速度变化在设定值以内,则作为满足可条件1而进行处理。
此外,第四发明是,在第二发明的工程机械的载重计测装置中,所述最终装载载重确认机构的所述最终确认运算部进一步具有以下步骤:若来自所述速度差检测器的来自后轮速度检测器的各速度的差是比所述设定值小的值,且数秒后满足了所述条件1、条件2,则将来自所述处理装置的装载载重W作为最终的装载载重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建机株式会社,未经日立建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52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