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脑周边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4314.6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31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张琦栋;林毅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国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G06F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华辉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北***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脑周边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脑周边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内建读卡机无需保持连线时可降低功率消耗的电脑周边装置。
背景技术
USB(Universal Serial Bus,USB)埠一般通称为泛用串列汇流排埠,其主要的功能简单来说就是简化外部周边设备与电脑主机间连接的接线及接头种类,而且USB埠可借由一条传输线串接各类周边设备,以解决周边设备与电脑主机间接线及接头的使用数量,而且还能随插即用,即在不用重新开机或安装的状态下随时安插各类周边设备。
而当电脑主机内的晶片组所能支援的USB埠数量不敷使用时,更可在电脑主机中内建USB集线器。此外,为了配合使用者的习惯并增加使用上的便利性,现在更有许多电脑周边装置内就同时整合了USB集线器,而这些电脑周边装置例如为键盘、滑鼠、读卡机、显示器...等。
图1为现有习知的一种内建USB集线器10的电脑周边装置100架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习知插入有USB装置21的一种内建USB集线器10的电脑周边装置100架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内建有USB集线器10的电脑周边装置100中包括一USB集线器10及一内建读卡机11,其中USB集线器10具有一集线器控制单元12、一上游端USB埠13、数个下游端USB埠14及至少一内建下游端USB埠15。
内建读卡机11具有一读卡机控制单元111、一连接器112及一读卡槽113,其中读卡槽113可用以提供记忆卡或晶片卡...等卡片插入,而插入的记忆卡或晶片卡则可再借由连接器112与读卡机控制单元111进行电讯连接。
其中,上游端USB埠13用以作为电脑主机20与USB集线器10之间传收指令与信息的通讯介面,而各下游端USB埠14可用以连结各种USB装置21,内建下游端USB埠15则用以与内建读卡机11中的读卡机控制单元111连接,以使得内建读卡机11可与USB集线器10整合于同一电脑周边装置100中,并通过USB集线器10传收指令与信息。
此外,上游端USB埠13及各下游端USB埠14皆与集线器控制单元12电讯连接,而集线器控制单元12中具有多个暂存器R1、R2、R3及R4,并且暂存器R1、R2、R3及R4是以一对一的方式对应于每一下游端USB埠14及内建下游端USB埠15,可用以纪录下游端USB埠14及内建下游端USB埠15是否被占用的状态。
其中,虽然内建下游端USB埠15并无实质上可插入的机构件,但是对于集线器控制单元12而言,下游端USB埠14与内建下游端USB埠15之间并无差异,也就是说在电脑周边装置100中,内建读卡机11对于USB集线器10来说和外接的USB装置21并无不同。
因此,可比较图1及图2中集线器控制单元12内暂存器R1、R2、R3及R4的状态,其中暂存器R1、R2、R3及R4中的数值表示下游端USB埠14及内建下游端USB埠15是否被占用,而数值1表示被占用,数值0则表示未被占用。所以,当在下游端USB埠14插入一USB装置21时,其对应暂存器R3的数值便由0变为1,而电脑主机20便可得知下游端USB埠14有USB装置21插入,以使得USB装置21及电脑主机20之间可传收指令。
但是,因为在整合有USB集线器10的电脑周边装置100内,USB集线器10的内建下游端USB埠15一直连接有内建读卡机11,并且无法自USB集线器10上移除,所以对于内建下游端USB埠15而言,即使内建读卡机11处于无需连线状态,因内建读卡机11无法移除,所以内建下游端USB埠15所对应到的暂存器R1的数值会一直保持为1,而电脑周边装置100也会持续保持在等待进行资料传输的状态下,电脑主机20也无法对电脑周边装置100及其对应到的电脑主机端USB埠启动休眠,所以会造成不必要的电力损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国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国国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43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