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道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14262.2 | 申请日: | 2010-0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9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 发明(设计)人: | 袁胜强;徐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世贸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28 | 代理人: | 陈颖洁 |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道路 平面 线形 计算机辅助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道路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道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道路平面中心线设计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导线法和导角法。
“导角法”亦称曲线设计法,其设计思想为:首先确定全线的可能存在的控制线集合(直线或圆曲线),然后根据两相邻控制线间的位置关系进行不同基本设计单元设计,最后把不同基本设计单元线串连组合成中心线。这种方法具有灵活控制的特点,不便于大范围控制路线的走向,目前,已有成熟的软件(EICAD)实现了“导角法”,用户可以通过交互式选取控制单元(包括控制线和基本设计单元)并获取控制参数,然后用鼠标拖动控制单元进行交互设计(包括拖动半径或圆心、平移或旋转直线)。对于复杂的立交线形设计,导角法确实能发挥很大作用,能根据地形变化,如果通过拖动灵活的控制设计参数变化,设计出理想的平面中心线线位。
“导线法”亦称直线设计法,其设计思想为:首先确定道路中心线导线(直线),然后对每个交点作为基本设计单元进行设计。这种方法具有方便、宜于掌握等特点,便于大范围控制路线的走向。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软件实现了“导线法”的动态拖动功能,设计人员修改设计参数的时候不能动态看到中心线的变化情况。
“导线法”是道路中心线形设计的传统方法,规划红线控制就采用这种方法,设计人员也很熟悉和喜欢采用这种方法。目前软件都没有动态拖动导线点的功能,设计人员很希望有这样的软件来帮助快速完成中心线的定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究出一种道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这是一种基于“导线法”的动态拖动交互式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它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些不足,帮助设计人员实现快速准确定线。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道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两根相互交叉的初始导线,通过鼠标或对话框改变导线交点坐标参数,在计算机屏幕上实时显示最新的道路中心线。
本发明克服了传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导线法”的缺点—计算和绘图分别进行,用户不能及时看到设计参数的变化引起的道路中心线的变化。本方法具有设计速度快、方便、所见即所得等特点,便于大范围实时动态的进行道路中心线调整设计。
附图说明
图1为该方法的程序流程图
图2为动态拖动导线交点位置的使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动态修改设计单元参数的使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方法的计算机程序流程图如图1所示。
一种道路平面线形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两根相互交叉的初始导线;B、用鼠标选中导线交点;C、获取对应导线交点的坐标(Xi,yi)及Ai1,ai2,Ri参数(Ai1,Ai2分别表示第一、二回旋参数,Ri表示圆曲线半径),并在弹出对话框中显示;D、程序把导线交点的初始设置参数,通过特定的算法(该算法可参考相关的专业文献【p78-89,道路规划公路勘测设计,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裴玉龙主编】),转换为对应的中心线线元参数,然后绘制出对应中心线线位;E、用户修改对话框内导线交点坐标参数,或者直接移动鼠标使得导线交点坐标变化;F、程序根据步骤D提供的算法将新的动态的导线交点参数转换为中心线线元参数,绘制对应的中心线线位;G、用户根据屏幕显示的线位情况,判断线位是否满意,如是则保存设计参数,如否则返回到E步骤。
实施范例,图2表示:用户动态拖动导线交点位置的图式,图3表示:用户动态修改设计单元参数的图式。
如图2所示,用户选中导线交点,设计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随意移动交点的坐标位置,在拖动的过程中,可以控制前导线方向不变,也可以控制后导线方向不变,还可以任意拖动,同时屏幕会同步动态显示当前交点位置对应的新线位(虚线显示)。
如图3所示:用户选中导线交点,屏幕上立刻显示对话框显示交点的设计参数,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情况修改上述设计参数,点击预览后屏幕会同步动态显示设计参数所对应的新线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42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环境遥感应用系统
- 下一篇:基于云计算的推荐系统构建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