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紧固件及使用紧固件的固定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12326.5 | 申请日: | 2010-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6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林其生;王泽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B35/00 | 分类号: | F16B35/00;F16B4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紧固 使用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紧固件,尤其涉及一种不易脱落的紧固件及使用紧固件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螺栓及螺钉等紧固件是目前最常用的固定元件。现有的紧固件在拆卸后很容易从器件上掉下来,一方面容易造成紧固件的丢失,另一方面,如果紧固件如果掉入电子器件的内部,则很容易造成电子器件的内部电路损坏。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不易脱落的紧固件。
还有必要提供一种紧固件不易脱落的固定结构。
一种紧固件,其用于将一本体固定于一器件上。所述本体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紧固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部、颈部及尾部。所述颈部用于穿过通孔,所述尾部用于与所述器件连接。所述紧固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颈部上的垫片。所述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顶部及垫片的外径。所述垫片不能从所述尾部脱离所述紧固件。所述顶部及垫片用于相对地设于所述固定部的两侧。
一种固定结构,其包括本体及设于本体上的紧固件。所述本体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紧固件用于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将所述本体固定于一器件上。所述紧固件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部、颈部及尾部。所述颈部穿过所述第一通孔,所述尾部用于与所述器件连接。所述紧固件还包括套设于所述颈部的垫片。所述第一通孔的孔径小于所述顶部及垫片的外径。所述垫片的内径小于所述尾部的外径。所述固定部通过所述第一通孔套设于所述颈部上,并位于所述顶部与垫片之间。
上述紧固件及固定结构,通过在紧固件上设置垫片,并使固定部套设于颈部上并位于顶部与垫片之间,从而可以防止紧固件从本体上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固定结构的分解图。
图2为图1的固定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固定结构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4为图3的固定结构沿IV-IV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固定结构 100
本体 10
固定部 110
第一通孔 101
第二通孔 102
滑动槽 103
突起 104
紧固件 20
顶部 201
颈部 202
尾部 203
垫片 204
中心轴线 205
止挡件 30
缺口 3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一较佳实施方式的固定结构100的示意图。该固定结构100包括本体10、紧固件20及止挡件30。紧固件20设于本体10上,用于将本体10锁固于其它器件(图未示)上。可以理解,尽管图1仅画出一个紧固件20和止挡件30,但固定结构10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紧固件20和止挡件30。
紧固件20包括依次连接的顶部201、颈部202、尾部203及设于颈部202上的垫片204。尾部203大致呈圆柱状或圆锥状,且外表面上设有外螺纹,用于与其它器件螺合。在本实施方式中,顶部201为一螺帽,颈部202为一圆柱,尾部203为一螺杆,垫片204则为环状薄片。紧固件20具有一穿过顶部201中心及尾部203中心的中心轴线205。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义顶部201、颈部202、尾部203及垫片204在垂直于中心轴线205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为顶部201、颈部202、尾部203及垫片204的外径,垫片204的内径则为垫片204中的孔在垂直于中心轴线205的方向上的最大长度。
垫片204的内径小于尾部203的外径,以防止垫片204从尾部203脱离紧固件。垫片204的外径则大于尾部203的外径。垫片204的厚度小于颈部202沿中心轴线205的长度,且垫片204与顶部201之间存在间隔。垫片204可以固定于颈部202上,也可以与颈部202滑动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尾部203最初的外径小于垫片204的内径,将垫片204穿过尾部203并套于颈部202后,将尾部203挤压变形并形成螺纹,从而使尾部203的外径大于垫片204的内径。可以理解,垫片204并不限于以本实施方式中的方法组装到紧固件20上。例如,还可通过将一端断裂的环状金属弹片套于颈部202,然后焊接该金属弹片的断裂处,以形成垫片20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232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