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充电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11742.3 | 申请日: | 2010-02-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8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 发明(设计)人: | 陈泰宏;陈明达;黄国彰;傅志仁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10/44 | 分类号: | H01M10/4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王月玲;武玉琴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充电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充电方法,尤指一种会记录使用者的使用习惯,以对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做上修或下调,借以延长电池寿命的电池充电方法。
背景技术
锂电池因为材质特性的限制,其充电电压一般不得超过4.2V/电池,否则使用寿命将大为减少,同时,若是充电电压超过太多,锂电池会有燃烧或爆炸的危险性存在。
参考图1,为传统锂电池充电曲线示意图。锂电池的充电方式最初进行定电流充电,如曲线I,之后,进行定电压充电而充满电,如曲线V。最初的定电流充电,进行到电池电压上升至设定的一充电截止电压Voff为止。当电池电压上升至充电截止电压Voff时,即切换成定电压充电,以避免电池电压继续上升。此时,充电电流在定电压充电下,逐渐减少,当电池电流下降至设定的一充电截止电流Ioff时,表示电池为充满电状态。
传统的充电方法中,有一种利用截止开关调变充电电流的开启与关闭的脉冲充电方法,以对锂电池充电。不过,此种方法常常会因为控制不佳,而造成锂电池寿命的损害。另外,截止开关的切换也会造成损失,以及在截止开关切换的过程中,很容易有突波高电压损害到锂电池,进而缩短锂电池的寿命。
传统的充电方法中,另有一种利用充放电次数来下修充电截止电压的充电方法。但是,如果使用者在使用电池的状况都是不完全的状况下,也就是电池没放完电就充电或没充饱电就放电的状况下,又或是一直处于充电的状态下(即连接于电源配接器的状态)。在前述情况下,将导致此种利用充放电次数来下修充电截止电压的充电方法无法顺利修正充电截止电压。
因此,在传统锂电池充电的控制上,大部份是针对锂电池当下的状态做充电的调变,并没有根据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而相对改变充电截止电压的充电方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充电方法,用以提升电池寿命。本发明的电池充电方法主要在于随着电池剩余容量及闲置时间等至少其中的一变动而调整适当的充电截止电压,而且,充电截止电压并非固定值,其会随着电池当前的状态有所改变,进而增加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另外,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池充电方法除了随着电池剩余容量及闲置时间等至少其中的一变动而调整适当的充电截止电压的外,更包含随着电池的实际容量变动而调整适当的充电截止电流的充电方法。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池充电方法提供给一控制电路执行,由以决定一充电截止电流,进而依据该充电截止电流对一电池充电,该方法包含:利用该控制电路读取一电池实际容量参数,该电池实际容量参数代表一电池实际容量或该电池实际容量除以一电池设计容量后的百分比;利用该控制电路读取一预设规则,该预设规则定义多个电池容量区间,该些电池容量区间包含一第一电池容量区间及一第二电池容量区间;利用该控制电路判断该电池实际容量参数是否落于该第一或第二电池容量区间;当该控制电路判断该电池实际容量参数落于该第一电池容量区间时,依据一第一充电截止电流对该电池充电;以及当该控制电路判断该电池实际容量参数落于该第二电池容量区间时,依据一第二充电截止电流对该电池充电;其中该第一与第二电池容量区间不同,且该第一充电截止电流小于该第二充电截止电流。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电池充电方法提供给一控制电路执行,由以决定一充电截止电压,进而依据该充电截止电压对一电池充电,该方法包含:利用该控制电路记录该电池的一实际闲置时间;利用该控制电路读取一预设规则,该预设规则定义多个电池闲置期间,该些电池闲置期间包含一第一电池闲置期间及一第二电池闲置期间;利用该控制电路判断该实际闲置时间是否落于该第一或第二电池闲置期间;当该控制电路判断该实际闲置时间落于该第一电池闲置期间时,依据一第一充电截止电压对该电池充电;以及当该控制电路判断该电池实际容量落于该第二电池闲置期间时,依据一第二充电截止电压对该电池充电;其中该第一与第二闲置期间不同,且该第一充电截止电压大于该第二充电截止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新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7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