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1338.6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9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涛;李芳;刘育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R23/00 | 分类号: | H04R2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激光 传声 扬声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传声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
背景技术
传声器(麦克风)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会场、电话、电脑、对讲系统等。传统电学传声器抗电磁干扰能力差,并且一般不能在恶劣环境,如潮湿环境或水下环境工作。
光纤传声器是利用光纤的传光特性以及它与周围环境中的声波相互作用产生的种种调制效应,探测声音信号的仪器。光纤传声器与传统电学传声器相比,在灵敏度、动态范围、环境适应能力、抗电磁干扰能力、可靠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国防、军事应用领域显得尤为突出。
目前报道的光纤传声器大多是采用光强调制技术。例如实用新型专利ZL200520060813.6公开了一种光纤麦克风,它是利用一反射振动膜来感受声音信号,光纤端面平行于振动膜放置。当振动膜由于声音作用振动时,反射进入光纤的光强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通过探测进入光纤的光的强度来探测声音信号。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灵敏度较低,并且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传输光纤的影响。
张红菊等人也报道了一种光纤麦克风(应用光学,第29卷第5期,2008年),同样是采用弹性膜片作为敏感元件,通过弹性膜片反射光强进入光纤,从而实现声音的检测。其缺点同上。
王静等人报道了一种光纤Bragg光栅麦克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09年第10期),在其技术方案中采用将Bragg光栅安装于悬臂梁上进行声音探测,通过悬臂梁的振动使Bragg光栅的输出波长发生变化,通过探测Bragg光栅的反射波长来探测声音信号。其缺点在于Bragg光栅的带宽较大,使系统噪声较高,无法探测极微弱信号,灵敏度也较低。
鉴于上述技术方案中出现的系统受传输光纤影响不稳定、灵敏度较低、无法探测微弱信号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用于声音探测,重点解决系统的稳定性、探测微弱信号能力问题。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以解决系统的稳定性、探测微弱信号能力等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该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包括:
光纤激光传声器10,用于感受声波,并将声波信号转变为用来表示输出激光波长变化的光信号;
泵浦源40,用于为光纤激光传声器10提供泵浦激光;
解调仪50,用于将光纤激光传声器10输出的光信号转变为电声信号;
扬声器60,用于将光纤激光传声器10采集的声音信号播放出来;
波分模块30,用于分开泵浦源40的泵浦激光及光纤激光传声器10的输出激光;
连接于光纤激光传声器10、波分模块30、解调仪50、泵浦源40之间的光纤20,用于传输光信号;
电缆21,用于解调仪50和扬声器60之间的电信号传输。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纤激光传声器10包含至少一只分布布拉格反射型光纤激光器或者分布布拉格反馈型光纤激光器,用于感受声音信号。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纤激光传声器10为压强式传声器、压差式传声器或者压强压差复合式传声器。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纤激光传声器10为一膜盒式结构,包括:
壳体15,用于保护内部结构;
光纤激光器11,位于壳体15的内部,用于检测声音信号;
膜片13,位于壳体15的一端,用于感受声波并传递给光纤激光器11。
上述方案中,所述光纤激光器11直接粘接于膜片13上,或者通过两个凸台结构18而固定在膜片13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膜片13通过盖12安装于壳体15上。
上述方案中,所述盖12与膜片13之间进一步安装有密封圈14。
上述方案中,所述盖12与壳体15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安装。
上述方案中,所述解调仪50包含一个光纤干涉仪,激光进入光纤干涉仪后发生干涉,从而波长变化的信号转变为相位变化信号,通过相位检测解调方法可解调出声音信号,解调仪50将解调出的声音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电信号经电缆21传输至扬声器60进行播放。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提供的这种光纤激光传声扬声系统,在其内部使用光纤激光器感测声音信号,而光纤激光器的线宽很窄,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系统噪音,提高了探测微弱信号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33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