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夹式电源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1201.0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78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徐雁;朱明钧;徐垦;肖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朱仁玲 |
地址: | 430074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电网输电线的取能电 源。
背景技术
电力输电发展迅猛,高压架空输电线(含过江电缆)越来越多。随着 智能电网的普及,各中高压输电线上会配备多种电子监测设备,山区、雾 区及黑夜有些还需指示避险。长期工作的电子监测及指示设备电源难以从 地面获得,经常采用的电池供电方式,其电源能量在较短的时间内会被耗 尽,更换极为不便,甚至完全不可能,结果会导致电子监测及指示设备无 法工作。要求输电线直接穿心通过的感应取能电源不能应用于已安装的中 高压输电线上,而开口安装的感应取能电源体积庞大,重量大增,不适用 于中高压输电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个从输电线上直接取能的电源,只要输电线 有电,甚至在停电一段时间内都可以保证中高压输电线上配备的电子监测 及指示设备正常工作。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适用于中高压输电线的夹式电源,包括夹式联接器、导体及感应 取能装置,所述的夹式联接器为两个,分别联接到输电线上,且两个夹式 联接器彼此通过导体相互联接,从而与上述输电线一起形成回路,所述感 应取能装置设置在两夹式联接器之间,导体从其中穿过,以产生感应电压。
本发明所述的夹式联接器是可导电的,固定于所述的输电线上。
本发明所述的感应取能装置包括绕有线圈的导磁体、整流电路和保持 电路;导体穿过绕有线圈的导磁体而感应出的交流电压通过整流电路变成 含纹波的直流电压,再通过保持电路后,输出可供电子监测及指示设备使 用的直流电压。
本发明所述的导磁体为圆环、方框或椭圆形结构。
本发明所述的导磁体上的线圈匝数能够进行调整。
由于采用了夹式联接器,可以不断开已安装运行的输电线,在需要的 地方十分方便地安装本夹式电源,就近提供给相关的电子监测和指示设备。 夹式电源的两个夹子连接于交流传输线上,感应取能器将电能传输至整流 电路变成直流,后续的保持电路可保持电源输出电压的稳定,并保证输电 线停电一段时间内维持供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夹式电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感应取能装置的具体结构图;
图3为感应取能装置的导磁体的不同形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夹式电源包括两个夹式联接器2、导体3及 感应取能器4。所述的夹式联接器2的一端与输电线1相连,夹紧固定,两 个夹式联接器的另一端通过导体3相连通,导体3穿过感应取能器装置4 中绕有线圈的导磁体。
如图2所示,绕有线圈的导磁体5的输出与整流电路6相连,整流电 路的输出与保持电路7相连,保持电路7的输出即为夹式电源的直流输出 电压。夹式联接器2与输电线1电气上联通,机械结构上相对固定不动即 两者机械固定。如图2所示的导磁体的形状可为如图3所示的圆环状、方 框状或椭圆状。
当输电线1上有交流电流流过时,夹式联接器2及导体3中亦会有电 流通过,感应取能器中的绕有线圈的导磁体5会感应出相应的交流电压, 此交流电压通过整流电路6变成含纹波的直流电压,再通过保持电路7即 输出可供电子监测及指示设备使用的直流电压。
例:当输电线1上的交流电流为600A时,导体3通过的电流为60A, 感应取能器中的绕有线圈的导磁体5的交流输出电压约为10V,通过整流电 路6、保持电路7等电路后,能提供给电子监测及指示设备的直流输出电压 为5V,功率约为0.5W。
使用时,需考虑输电线上的电流变化范围。根据它的变化范围,可对 感应取能装置中导磁体上的线圈匝数进行调整,保证既能获得稳定的电压 输出,又不会被输电线上过大的电流冲击损坏。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
1.直接从中高压输电线取电,解决了中高压输电线上电子监测及指示 设备长期供电的问题;
2.夹式结构,勿需断开输电线安装,不影响输电线的正常工作;
3.不需更换电池,基本不需维护;
4.对中高压输电线,本发明具有通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120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