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总成悬置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10476.2 | 申请日: | 2010-01-3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693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 发明(设计)人: | 李扬;司凯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16F1/38 | 分类号: | F16F1/38 |
| 代理公司: | 合肥诚兴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9 | 代理人: | 汤茂盛 |
| 地址: | 241009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总成 悬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悬置减振装置,具体讲就是车辆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背景技术
动力总成产生的振动是整车振动产生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整车的振 动和噪声问题有着主要的影响。悬置系统主要起控制动力总成姿态和隔 断动力总成振动的作用。
目前,通过悬置系统的设计来避免在动力总成和车辆其他系统之间 的共振,并使动力总成在六个方向的振动不产生耦合,同时在车辆处于 各种工况行驶时,动力总成的移动量满足设定的要求,或者说尽量的小。 简单的说就是在怠速工况和巡航工况要求悬置软垫刚度相对较低而能 提供在这些工况下的舒适性;在特殊工况如急加速、制动、颠簸路面等 工况时,应该提供较高的刚度,以保持动力总成的位置,以得到更好的 操纵性能和避免出现干涉等不允许情况的发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往 往由于悬置软垫的传统结构的限制,导致悬置软垫在比较好的可靠性范 围内不能兼顾低刚度和高刚度的协调,或者即使保证了相关性能,则悬 置软垫的结构尺寸要做的较大而成本上升。目前,在已知技术中,公开 号为CN101059158A、名称为“动力总成悬置装置”的专利申请,它主要 的结构是一种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包括内管,设于其外的外管,其特征 在于,所述的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一个中间管,在内管和中间管之间设 有第一弹性体,在中间管和外管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体。其目的是要通过 上述技术方案实现在各种工况下都能够有效减振降噪;在怠速工况和一 般加速、巡航工况减振降噪效果好;工作稳定性好,受力状况合理,延 长使用寿命。
但是它的缺点是结构相对复杂,加工工艺不易控制,结构受加工工 艺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其内管、外管和中间管均为等径的直筒形管体, 第一、第二弹性体的轴向端部为平齐的平面,且内管、外管、中间管和 第一、第二弹性体大致位于同一高度;这样动力总成在竖直方向的振动 和位移很难传递到外侧的第二弹性体上,也就很难缓冲和阻隔竖直方向 的振动,而其竖直方向的振动又是主要的振动源,因此该技术的减振、 降噪效果不佳;并且第一、第二弹性体与内管、外管及中间管的结合部 会因动力总成或车辆在竖直方向的振动而遭到剪切破坏,其使用寿命较 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减振和降噪性能可靠、使用 寿命长的动力总成悬置装置。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动力总成悬 置装置,包括内套、外套及两者之间的中间衬套,在内套、中间衬套之 间有第一主簧,中间衬套与外套之间有第二主簧,内套或外套或中间衬 套中至少一个为变径形状。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的核心在于,起支撑和连接作用的套 体分为内套、外套和中间衬套三层结构,两两套体之间设置主簧体,内 套、外套和中间衬套三者中至少有一个为变径形状;装配时,内套位于 套体的大直径的一端连接动力总成,外套连接车身底盘或其它支撑部 位;两个主簧体能适应不同振动强度范围的减振需要,在动力总成振动 而对悬置装置产生水平方向的挤压和竖直方向的剪切作用,或车辆的颠 簸、振动向动力总成传递时,该变径部能提供水平和竖直方向的作用力 来抵抗来自外界的振动,装置起到了良好的减振和降噪效果;主簧体与 套体的结合部受到的作用力与该结合面基本垂直,当然也就避免了结合 面处的剪切分离,从而使得装置的使用寿命提高;且该装置的结构简单、 外形流畅,便于加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装配到车身上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主簧的主视图;
图5是第一主簧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位移与载荷关系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动力总成悬置装置,包括内套10、 外套20及两者之间的中间衬套30,在内套10、中间衬套30之间有第 一主簧40,中间衬套30与外套20之间有第二主簧50,内套10或外套 20或中间衬套30中至少一个为变径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4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立多核运行环境的方法
- 下一篇:浸渍弯管退芯棒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