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外转无刷马达转子使用极异方烧结铁氧体内径取向磁钢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9932.1 | 申请日: | 201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1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周连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万宝磁石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29/08 | 分类号: | H02K29/08;H02K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66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外转 马达 转子 使用 极异方 烧结 铁氧体 内径 取向 磁钢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无刷马达转子,具体涉及的是外转无刷马达转子使用极异方烧结铁氧体内径取向磁钢。
背景技术:
通常无刷马达可分为外传与内转两种构造,两者各有不同运用。外转型的外壳会随着轴心一起旋转,如果造得够大,外面再套上轮子,就成了所谓的轮内马达;内转型跟传统AC马达很相似,只有轴心会运动。无刷马达的转速可达同级碳刷马达的2倍以上。以往的磁钢内径封闭性能不高,容易出现磁漏现象,而且材料和温度受限制大,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外转无刷马达转子使用极异方烧结铁氧体内径取向磁钢,它封闭性能好,无磁漏现象,工作稳定且成本低,适用范围。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外转子1、转盘2、内径配向环状铁氧磁石3、导磁外层4、磁性内层5、定子6、培林7、皮带轮8、外壳9、感应线圈10、霍尔组件11、基座12、转轴13和轭铁14;外转子1内侧依次包裹有转盘2、内径配向环状铁氧磁石3、导磁外层4和磁性内层5,磁性内层5内侧设置有定子6,感应线圈10内包裹有轭铁14,中心位置设有转轴13,转轴13外围的上下两处设置有培林7,最低端设置有基座12,基座12的边上设置有霍尔组件11,部件外围设置有皮带轮8,最外围设有外壳9。
本发明封闭性能好,无磁漏现象,工作稳定且成本低,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外转子1、转盘2、内径配向环状铁氧磁石3、导磁外层4、磁性内层5、定子6、培林7、皮带轮8、外壳9、感应线圈10、霍尔组件11、基座12、转轴13和轭铁14;外转子1内侧依次包裹有转盘2、内径配向环状铁氧磁石3、导磁外层4和磁性内层5,磁性内层5内侧设置有定子6,感应线圈10内包裹有轭铁14,中心位置设有转轴13,转轴13外围的上下两处设置有培林7,最低端设置有基座12,基座12的边上设置有霍尔组件11,部件外围设置有皮带轮8,最外围设有外壳9。
本具体实施方式可运用于风扇、视讯系统散热模块、汽车用水箱帮浦、磁耦合水帮浦等。
磁耦合马达构造工作原理:两片相互连接的磁体与导磁体之间,在初始位置时两者的空气间隙为3/16英寸。电机启动后,与电机连接的导磁体很快达到电机的额定转速,导磁体与永磁体之间有相对的速度差。速度差产生的磁感应力,拉动两者之间的间隙慢慢变下。随着间隙减小,传递的扭矩增大,与负载连接的永磁体转动速度渐渐加快,最后达到一个额定速度运行的标准间隙1/8英寸时,电机和负载之间可以通过扭矩的传递,实现同速转动。
当负载的扭矩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时候,导磁体和永磁体这两个转体之间的间隙可以在1/8英寸到3/16英寸之间变化,实现周期性变化的扭矩传递。
当负载突然出现过载或卡死的情况下,与负载连接的永磁体转动速度很快下降到零,而与电机连接的导磁体继续按照电机的速度转动,两者之间产生的相对速度差产生的磁感应力,能迅速将两者之间的间隙拉大道3/16英寸,从而减小了电机与负载之间的传递扭矩,电机可以在相对低的扭矩下继续运行,实现保护电机的目的。
这种工作性质,实际延迟了过载的扭矩与电机之间的传递,所以称它为延迟型磁力耦合器。电机在低扭矩下工作,产生的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发,会产生一定的损伤。在发生过载或卡死情况下,在15S内关闭电机对电机不会有任何损伤。
本具体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磁钢内径自己形成封闭式磁回路,磁钢外径完全无磁漏现象发生,因此不需另加导磁盘做磁遮蔽。由于磁钢内径自己形成封闭式磁回路,因此可得极高的表磁磁束密度。烧结铁氧体材料特性为:耐酸、耐碱、耐潮湿、耐高温(工作温度150℃)等。铁氧体材料便宜,适合大量生产及消费的工业产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万宝磁石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通万宝磁石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93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