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器温湿度联动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8994.0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7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岳锐;袁琪;喻耀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00 | 分类号: | F24F1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李双皓 |
地址: | 51900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器 温湿度 联动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尤其是指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针对空调睡眠模式已有大量描述,但是这些技术大部分是针对房间温度的控制,即使有少部分考虑到湿度也只是考虑到了加湿器的开启,并未真正考虑到温度和湿度的关系,而人体的热舒适与环境湿度关系密切,只有在调控获得最佳温湿度环境情况下,人体感觉最舒适,而现在的空调控制模式远不能满足需求。
因此,提供一种可实现温湿度联动控制的空调器控制方法实为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实现温湿度联动控制的空调器控制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空调器控制方法,其包括步骤:
(1)根据需要制定温湿度曲线,并制定该曲线各范围温控调节程式,进入步骤(2);
(2)读取湿度传感器的湿度信号和温度传感器的温度信号,依照曲线判断所读取湿度和温度所属范围,进入步骤(3);
(3)根据其所属范围温控调节程式进行温度调节,如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返回步骤(2),否则空调按调节后的运行温度运行。
该方法还可以事先设定湿度默认最低值和最高值,当读取的湿度值小于最低值则开启加湿器直至达到最高值。
另外,还可以设置CO2传感器,以及设置CO2含量默认最大值和最小值,读取CO2传感器的信号值,当读取的值大于默认最大值就运行换气功能直至达到最小值。从而保证室内长期环境空气新鲜。
在空调制热模式下,依照温湿度曲线划分a1、b1、c1、d1四个温湿度调控范围,并制定各个范围温控调节程式,a1范围:T0=T+1,b1范围:T0=T,c1范围:T0=T-1,d1范围:T0=T-2,其中T为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值,T0为温度调控后的运行温度值。
在空调制冷模式下,依照温湿度曲线划分a2、b2、c2、d2、e2五个温湿度调控范围,并制定各个范围温控调节程式,a2范围:T0=T+2,b2范围:T0=T+1,c2范围:T0=T,d2范围:T0=T-1,e2范围:T0=T-2,其中T为当前室内环境温度值,T0为温度调控后的运行温度值。
该方法还设有午睡模式和夜晚睡眠模式,
进入该午睡模式后可选择用户自定义控制模式或默认模式:
所述午睡模式中的用户自定义控制模式,通过用户设置空调运行温度T设、温度增量ΔT和空调运行时间t1,空调器按照用户设定温度运行并在用户设定的时间t1内逐渐将运行温度调节到T设+ΔT,然后保持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若没有湿度信号输入,则运行温度保持为T设+ΔT,直到设定的运行时间结束。
所述午睡模式中的默认模式,通过读取空调上次运行的温度令其等于设定温度T设,采用空调默认的运行时间,
当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时:将温度划分a3、b3、c3三个调控范围,若设定温度在a3范围,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的运行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上升2℃,然后按照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
若设定温度在b3范围,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继续运行使室内环境温度在一定时间内逐渐上升1℃,然后按照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
若设定温度为c3,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空调器不动作,然后按照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直到设定的运行时间结束。
当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时:将温度划分a4、b4、c4三个调控范围,若设定温度在a4范围,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继续运行使室内环境温度在一定时间内上升3℃,然后空调器按照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直到设定的运行时间结束;
若设定温度在b4范围,当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空调器继续运行使室内环境温度在一定时间内逐渐上升2℃,然后空调器按照该温度运行,若有新的湿度信号输入,则进入步骤(2),直到设定的运行时间结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