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8882.5 | 申请日: | 2010-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7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孟庆林;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B2/88 | 分类号: | E04B2/88;E04F13/2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李卫东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呼吸 遮阳 通风 幕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玻璃幕墙,特别是涉及一种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属于建筑 技术科学领域。该幕墙用于遮阳节能,进行室内外自然通风,以改善高层和超 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遮阳和通风的问题。
背景技术
双层呼吸式幕墙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外 立面设计中,更是令很多设计师趋之若鹜。然而,从降低建筑空调能耗和改善 室内热环境的角度来看,双层幕墙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缺陷:
(1)双层幕墙如何进行有效遮阳
双层幕墙外侧幕墙如果不加装遮阳构件会造成室内冷负荷增加,加大夏季 空调能耗,同时会造成室内过热,即使在空调工况下,仍然感觉不舒适。
(2)双层幕墙如何进行有效通风
楼层较低的双层幕墙一般会考虑自然通风措施,然而对于高层或超高层建 筑外开窗进行自然通风存在一定的危险,因此,如何进行即安全又有效的自然 通风是双层幕墙设计需要考虑的另外一个方面。
在目前的双层幕墙设计中,如果在幕墙室外侧安装遮阳装置,由于遮阳构 件的阻挡,幕墙无法向外开启,可以采用左右拉动开启的推拉窗,但推拉窗主 要有以下问题:可开启部分最大只能达到幕墙面积的50%,降低了自然通风效 率;推拉窗厚度较大,影响建筑立面效果。如果采用向内开启的平推窗,可以 有效增大面积,但窗向内开启会影响室内空间的使用。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610134043.4公开了一种内外双循环双层幕墙,其 通风装置包括进气机构和排气机构,进气机构的进气口与室外相连通,进气机 构的出气口在采光部分的下面与采光部分的空气间隔层相连通,进气口上安装 有截止阀;排气机构的进气口在采光部分的上面与采光部分的空气间隔层相连 通,排气机构的出气口与室外相连通,排气机构上设有排气设备。该双循环双 层幕墙在进行室内外通风时需要机械通风设备进行辅助,仍然消耗了额外的电 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综合目前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双层幕墙应用中的问题, 提供一种节能、自然通风效果好的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包括内层幕墙、内层开启结构、外层幕墙、 外层开启结构和遮阳构件;内层幕墙和外层幕墙之间的间隔大于内层开启结构 的宽度;所述内层幕墙和内层开启结构通过合页连接;所述外层幕墙和外层开 启结构通过不锈钢滑撑铰链连接;所述内层开启结构与内层幕墙结构相同,与 内层幕墙一起构成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的内墙;外层开启结构与外层幕墙结 构相同,与外层幕墙一起构成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的外墙;金属支架通过插 槽固定在外层幕墙上,遮阳构件固定在金属支架上,位于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 墙的外墙外侧;所述遮阳构件为垂直百叶构造。
为进一步实现本发明目的,所述金属支架包括相互垂直第一连接板和第二 连接板;第一连接板设有多个螺栓孔,通过螺栓将金属支架固定在外层幕墙上; 第二连接板设有通孔,通过螺栓连接遮阳构件。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在幕墙外侧设置遮阳构造,可以减少 太阳辐射得热量,与没有遮阳措施的幕墙相比,节省约8%的空调能耗.
(2)由于幕墙开启方向与遮阳构造并不冲突,因此,可以在遮阳的同时 进行自然通风,与普通推拉式幕墙相比(最大可开启比为50%),本发明可以 实现90%开启,自然通风量为推拉式外窗的2倍,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改 善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空调耗电量约5%。
(3)本专利构造可以节省约13%的空调耗电量;且本发明内、外层幕墙 均向双层幕墙中间开启,不影响室内人员在窗边的正常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关闭状态的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结构示意图;
图2为开窗状态的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结构示意图;
图3为开窗状态的可呼吸式遮阳通风幕墙结轴侧图。
图4为金属支架8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 局限性于实施例表示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8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锌铝基高强减摩合金材料及制备方法
- 下一篇:剪切挤压复合型铅阻尼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