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及其编码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08866.6 | 申请日: | 2010-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5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陈腾云;居磊;刘洋;杨涛;彭承志;潘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2B27/28 | 分类号: | G02B27/28;H04L9/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天明专利事务所 34115 | 代理人: | 奚华保 |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量子 编码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量子通信装置及通信方法,特别涉及用于构建量子保 密通信网络所需的量子密码机的编码方法和实现装置。
背景技术
量子保密通信是不同于经典通信的保密通信方式,其具有理论上 可被证明的绝对安全性。量子密钥分发通过操纵和传送量子比特的方 法,可在两地之间建立一串任意长度的相同的随机数;使用该随机数 通过“一次一密”(One-Time Pad)的方式加密经典信息,即能保证 信息传递的安全性。
第一个量子密钥分发协议于1984年提出,称之为BB84。此后, 一系列的相关协议被提出,主要包括光子态制备/测量和纠缠分发两 大种。其中基于纠缠分发的量子密钥方案由于目前缺乏高亮度可实用 化的纠缠光源,还仅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无法用来构建实际的量 子通信系统。本发明即通过给出一种成熟、实用而高效的光量子偏振 态编码方法,依据此方法实现的量子密码机可用来构建商用化的量子 保密通信网络。
光子态的制备/测量主要包括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编码光子态 的相位信息实现量子密钥的分发;另一种是通过编码光子态的偏振信 息实现密钥分发。
相位编码通常采用的方式,如普遍采用马赫-泽得干涉仪的相位 编码方案,需在通信双方的发送和接收装置内实现光脉冲的一对不等 臂干涉相长和相消,起到量子态编码和解码的目的。这就要求通信双 方的编码解码装置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如果A与B通信,若 A点采用的相位编码装置其不等臂干涉仪长度之差为L,则B点采用 的相位解码装置其不等臂干涉仪长度之差也必须为L;如果此时C点 要求加入A-B,组成A-B-C-A三点的环形网络,其中A-B,A-C,B-C 均可互通,则C点的相位编码以及解码装置其不等臂干涉仪长度之差 也必须为L。另一方面,由于温度等外界干扰造成的热胀冷缩效应使 精确的长度匹配很难实现,当节点用户以网络的方式增加时,长度的 失配将极大的影响相位编码方案的密码生成率。
显然,考虑到多用户之间的网络互联模式,此方案很难实现不同 用户间干涉长度匹配的要求,不利于组成大规模不落地的量子密钥分 发网络。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能克服现有编码方案不 足之处,且能与网络中的其他节点以较高的密钥生成率实现互联,从 而真正实现网络的扩容性的光量子编码装置及其编码方法。
该方法利用一路光脉冲分束成四路的方法,产生四种偏振态。这 四种偏振态仅具有偏振编码上的差别,因此完全满足量子密钥分发协 议所要求的量子态的制备。使用该装置产生的量子态编码,实现简单, 且对接收方的解码装置并无相应的依赖要求,因此能与整个网络中的 任意某个作为接收方的节点通信,从而保证了网络的可扩展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光源出射的光脉冲与一路双端输出的光学 器件的输入端连接;这个光学器件的每个输出端连接一路双端输出的 光学器件的输入端;这两个光学器件的每个输出端(共四路:I、II、 III、IV)连接一路单端输入单端输出的光学部件的输入端;光学部件 I和II的每个输出端连接一个双端输入的光偏振分束器的输入端;这 个偏振光分束器的一个输出端连接一路双端输入的耦合器V的输入 端;光学部件III和IV的每个输出端连接一个双端输入的光偏振分束 器的输入端;这个偏振光分束器的输出端连接一路单端输入单端输出 的偏振控制器的输入端;偏振控制器的输入端连接一路上述的双端输 入的耦合器V的另一个输入端;这个耦合器的输出端输出制备好的 光量子偏振态。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所述光学器件到耦合器之间分出的路径长 度均基本一致。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所述光学器件用于将入射的一路光脉冲分 束成两路光脉冲沿两条光路传播。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所述光强度调制器,用于调制光脉冲的强 度以及控制光路的选通或者截断。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所述光偏振分束器,用于调制光脉冲到相 应的两个正交偏振态。
一种光量子编码装置,所述偏振控制器,用于将改变和控制光脉 冲的偏振态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量子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86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