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应力环自动加载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8754.0 | 申请日: | 2010-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3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丽;谢剑峰;桂明祥;裴景玉;胡德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56 | 分类号: | G01N3/56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应力 自动 加载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机械测试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用于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测试的 应力环自动加载装置。
背景技术
硫化氢对钢等工程材料具有很大的腐蚀破坏作用,尤其是在应力条件下。为了提高材料的 抗硫化氢应力腐蚀能力,需要进行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测试,以便对试件制备工艺中影响测试结 果的因素,如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等进行研究。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测试采用美国标准 NACE0177-2005中的方法(即酸性溶液浸泡法),采用该方法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对应力 环进行压力加载,利用应力环弹性恢复实现对安装在应力环内的试件加载,使试件内产生拉应 力。目前,现有的加载方法主要借助人力手动加载,用测量应力环形变位移的方法来间接推算 应力环上的压力值,这种方法不但加载准确度不高,无法满足实际测试的精度要求,而且费时 费力,效率低下,使用极为不便。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在科技期刊《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03年第12期,名称为 “应力环在氢脆控制试验中的应用”的文献中,采用拉力试验机对应力环进行加载,在应力环 内放置千分表,通过千分表的读数来间接推算应力环的加载压力。由于是通过检测位移来间接 测量应力环所受的实际压力,中间存在误差,所以该现有技术存在精度有限且实时性受到限制 的特点,不能实时在线读出应力环的实际加载压力,而且需要拉力试验机,费用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测试的应力环自动加载 装置,实现加载力为0.1-40KN的负荷加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机架、传动加压机构和应力环定位板, 其中:应力环定位板水平设置于机架底部,传动加压机构位于机架内且垂直设置于应力环定位 板上方。
所述的传动加压机构包括:步进电动机、同步带传动机构、竖直驱动机构和联接加压机构, 其中:步进电动机固定设置于机架上部并与同步带传动机构的一端相连,同步带传动机构的另 一端与竖直驱动机构相连接,竖直驱动机构竖直设置于机架上部,联接加压机构固定设置于竖 直驱动机构的下端,待加压应力环的上方。
所述的竖直驱动机构包括:滚珠丝杠螺母副、溜板、直线导轨、轴承套件和光轴,其中: 两根直线导轨分别竖直设置于机架内,轴承套件固定设置于直线导轨之间,滚珠丝杠螺母副套 接于轴承套件内并与同步带传动机构相连,溜板水平固定设置于滚珠丝杠螺母副的下端并与两 根直线导轨滑动接触,两根光轴分别竖直设置于溜板的下端面并与联接加压机构相连。
所述的机架内设有防扭转机构和安全限位机构,其中:防扭转机构和安全限位机构竖直设 置于机架内且分别平行于传动加压机构。
本发明应力环加载开始前,溜板及加压装置位于上极限位置,将应力环装置正确安装在定 位板上,用防扭转机构将试件固定。然后控制步进电动机带动同步带轮传动,并驱动丝杠转动, 溜板沿直线导轨向下运动,使加压件与应力环接触,此时丝杠螺母继续驱动溜板向下运动,压 力传感器与联结板相接触,通过加压件对应力环施加载荷。当达到所需加载压力时,电动机停 转,工作人员将试件旋紧固定完毕后,电动机反转带动溜板、压力传感器和加压装置向上运动 并回到初始的上极限位置,这样完成一次加载过程,利用压力环的弹性恢复将试件拉紧,从而 实现对试件进行长时间应力加载的功能。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实现了抗硫化氢腐蚀测试的压力环自动化加载,具有加载快速平稳、 定位准确、可靠性高、省时高效、实用性强等特点,可以满足一系列抗硫化氢应力腐蚀测试的 压力环加载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发明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 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a和图1b所示,本实施例包括:机架1、传动加压机构2和应力环定位板3,其中: 应力环定位板3水平设置于机架1底部,传动加压机构2位于机架1内且垂直设置于应力环定 位板3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75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