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状复合磁致冷工质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7679.6 | 申请日: | 2010-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1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崔承云;张永康;崔熙贵;鲁金忠;张朝阳;管海兵;钱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5/14 | 分类号: | C09K5/14;B32B3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层状 复合 致冷 工质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磁性材料领域,特指一种层状复合磁致冷工质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磁致冷是一种新型的绿色致冷技术,与传统蒸汽压缩式致冷相比,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磁致冷的关键是磁致冷材料,其性能通过磁热效应,即等温磁熵变(ΔSm)和绝热温变(ΔTad)来表征。
La(Fe1-xSix)13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室温磁致冷材料,在近室温的温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化合物具有NaZn13型立方晶体结构,空间群为Fm3c,呈铁磁性,在居里温度附近具有巨磁热效应。居里温度Tc随Si含量增加而单调增加,从x=1.17时的约175K增加到x=2.5时的约254K。居里温度附近巨磁热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Tc附近发生的温度诱导的一级磁性转变,以及在Tc以上发生的低磁场诱导的巡游电子变磁转变。
早在1999年,Fujita等人就指出低Si含量的La(Fe1-xSix)13化合物具有一定的磁热效应。2001年,Hu等人报道了具有大磁热效应的LaFe11.2Co0.7Si1.1化合物,在5T的磁场下磁熵变约为20.3J/kgK。随后,Fujieda等人研究发现LaFe11.7Si1.3化合物在2T磁场下的磁熵变可达28J/kgK。虽然La(Fe1-xSix)13具有较高的磁热效应与较低的成本,但1∶13相形成困难、居里温度相对较低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因此La(Fe1-xSix)13得到了广泛的研究。通过熔铸工艺制备的La(Fe1-xSix)13铸锭中主要存在α-Fe与LaFeSi相,需经过长时间的回火才能形成1∶13相,这大大降低了生成效率。为了抑制α-Fe先析出相,人们用快淬工艺取代熔铸工艺,研究发现,短时间的回火处理足以形成单相的1∶13化合物,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增强了磁热效应。
为使La(Fe1-xSix)13磁致冷材料应用于室温,人们着重研究了成分对材料的Tc与磁热效应的影响。Anh等人研究表明,Nd部分取代La后,Tc增大,磁热效应减小。然而,Shen等人研究发现,Nd、Pr、Ce部分取代La后,Tc减小,ΔSm显著增大。Fujieda等人也指出Ce取代La使Tc减小,ΔSm增大。此外,研究表明,过渡金属元素Co部分取代Fe元素后,Tc逐渐增大,ΔSm逐渐减小,而且磁滞与热滞损失相应减小。但是,Mn部分取代Fe后,Tc与ΔSm都呈现下降的趋势。除金属元素外,非金属元素H、C、N或B对La(Fe1-xSix)13的Tc与磁热效应同样有重要的影响。Chen等人与Fujita等人都发现引入少量H后,La(Fe1-xSix)13的Tc显著提高,而且保持较高的磁热性能;但是,氢化物的稳定性较差,不适合高温(>423K)下的应用。同样C与N的引入也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Tc。近期,Pathak等人研究发现,B的添加使Tc逐渐增大,而ΔSm对B含量的依赖性较小。成分的调整虽然可以提高磁致冷材料的Tc,且保持较高的ΔSm,但是都存在可应用温度区域窄的问题,这严重限制了磁致冷技术的实用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67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