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7241.8 | 申请日: | 2010-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69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李颖;侯伟;孙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创知专利事务所 61213 | 代理人: | 谭文琰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密度 校验码 中继 协作 传输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采用多个源节点和一个中继节点所组成的无线通信中继网 络应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 法。
背景技术
利用中继帮助移动用户转发数据,可获得额外的分集增益,改善接收 端的误比特BER性能,是提高移动用户在小区边缘通话质量的有效手段之 一 。
当多个用户同时接入一个中继站时,若采用传统中继方式为每个用户 逐一转发数据,会使中继站的转发效率降低,或者中继将会消耗比较多的 资源,反而成为影响系统吞吐量的重要瓶颈。网络编码通过对多条输入链 路上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一定的线性或非线性编码,可提高网络吞吐量、 减少数据包的传输次数、增强网络的容错性和鲁棒性。因此,将网络编码 应用于无线中继通信系统中,可有效解决中继转发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等 问题。
目前,基于网络编码的中继传输策略基本是按三步完成:即中继节点 首先根据接收信号译码得到两个用户的数据信息;然后将译码数据信息进 行模2和网络编码;最后对网络编码数据进行纠错编码并转发至接收端。 该传输策略是将网络编码与差错控制编码分别进行处理,但由于采用了模 2和网络编码处理,因此上述方法只适用于两个用户接入中继的情形,很 难扩展至多用户接入的情况,依然存在转发效率受限的问题。另外,上述 传输策略采用的模2和网络编码处理方法,本质上是一个(3,2,2)的奇偶 校验码,不具备纠错能力,对接收端的性能改善有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 种基于低密度校验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法,其设计新颖、传输方法简单且 使用效果好,进一步改善了接收端的性能,有效解决了现有无线通信中所 存在的中继转发效率低、资源消耗大等实际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低密度校验 码的中继协作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源节点编码处理:多个需进行无线通信的源节点分别调用 LDPC编码解码模块对需发送的多个信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并相应获得 多个编码序列;
步骤二、源节点调制处理并发送:多个源节点分别调用BPSK调制解 调模块对编码后所获得的多个编码序列进行调制处理,并将调制处理后所 获得的多个调制序列分别广播发送至中继节点和目的节点即基站;
步骤三、中继节点译码处理:中继节点调用LDPC编码解码模块对所 接收的所有调制序列进行译码处理,并相应获得与所述多个源节点需发送 多个信息序列对应的多个信息估计序列一;
步骤四、中继节点联合编码处理:中继节点对步骤三中所获得的多个 信息估计序列一进行联合编码,并对应获得多个联合编码序列及对应的多 个校验位序列;
步骤五、中继节点联合调制处理:中继节点调用QPSK调制解调模块 对步骤四中所获得的所述多个校验位序列进行联合调制处理,并将联合调 制获得的多个校验位调制序列发送至目的节点;
步骤六、目的节点联合译码处理:目的节点调用QPSK调制解调模块 对所接收的多个校验位调制序列进行解调和解交织处理,并获得对应的多 个中继校验序列;并且目的节点调用LDPC编码解码模块对步骤二中自源 节点发送至目的节点的多个调制序列和本步骤中所获得的多个中继校验 序列进行联合译码处理,获得与步骤一中多个源节点需发送的信息序列对 应的多个信息估计序列二。
上述步骤四中所述的中继节点对步骤三中所获得的多个信息估计序 列进行联合编码时,其联合编码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401、将所获得的多个信息估计序列一顺序连接成一个新序列一,且 对所述新序列一进行交织并获得一个交织序列一;
402、将步骤401中所获得交织序列顺序拆分为多个等长的联合信息 序列,中继节点(2)再调用LDPC编码解码模块对所述多个等长的联合信 息序列进行LDPC编码,并对应获得多个联合编码序列及对应的多个校验 位序列;所述联合信息序列的数量与源节点(1)的数量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2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拾取单元以及光盘装置
- 下一篇:基于反激变换器型的开关管互补谐振驱动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