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真菌菌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07074.7 | 申请日: | 2010-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14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薛智勇;朱凤香;王卫平;洪春来;陈晓旸;吴传珍;杨友坤;奚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01N63/04;A01P1/00;C12R1/885 |
| 代理公司: | 杭州丰禾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14 | 代理人: | 沈伾伾 |
| 地址: | 31002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番茄 青枯病 真菌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蔬菜病害生物防治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真菌菌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番茄青枯病是由茄青枯拉尔氏菌[Ralatonia solanacearum(smith)Yabuuchi et al]引起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毁灭性土传病害,热带、亚热带的国家和地区,如:南美洲、日本、印度、菲律宾,我国台湾、广东、浙江、福建、江苏、湖北、四川、重庆等地区严重发生。该病可造成植株大面积萎蔫死亡,一般田块发病率为10%~15%,重病田发病率高达80%~98.5%,导致番茄产量严重下降,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R.solanacearum是一种土壤习居菌,能够在无寄主情况下的土壤中存活很长时间。R.solanacearum主要从根系侵入植株,也可从茎部伤口侵入并直接进入导管系统,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代谢物质,阻碍植物体内水分运输,造成植株萎蔫。目前,针对番茄青枯病还缺少有效的化学药剂,加之青枯菌对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而且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产成本上升。休耕期撒施石灰可减轻病害发生,但易造成土壤板结。抗病育种工作,由于缺乏理想的抗源材料,进展缓慢。水早轮作要求轮作年限较长,且只有在附近无其它宿主存在的情况下方可起到良好的效果,因而实施起来较困难。土壤灭菌后形成了土壤生物真空,一旦土壤受到病原菌侵染,会导致病原菌的大爆发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生物防治作物病害具有可利用资源丰富、成本低廉、能够避免环境二次污染等优点,被认为是解决土传病害的一条有希望的技术途径。其中,利用拮抗微生物进行病害防治是生物防治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市场上已有一些利用病原菌拮抗菌防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菌剂、菌肥等产品,也有一些番茄青枯病生物防治的报导,但是目前还未见一家产品田间应用效果好、防效稳定的报导。而且微生物菌剂、菌肥使用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不同环境条件来源的菌种适应范围有限。本发明菌剂中应用的菌株从浙江丽水地区番茄种植地分离而得,对浙江省及气候环境条件相近的省份可能具较强的适应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番茄青枯病缺少有效的化学药剂,加之青枯菌对化学农药易产生抗药性的缺陷,提出一种能有效防治番茄青枯病的真菌菌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出该菌剂简易、低成本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出该菌剂简单、有效的应用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Trichoderma gamsii菌株6-18的筛选与鉴定:
一、2008年,从浙江嘉善、丽水、杭州等番茄种植基地采集到21个土样,利用马丁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分离,共分离到真菌270余株;然后进行平板拮抗试验,从中筛选到对番茄青枯病茄青枯拉尔氏菌有较好拮抗效果的初筛真菌15株;通过盆栽试验,从浙江丽水采集的土样中进一步筛选得到对番茄青枯病茄青枯拉尔氏菌具有稳定拮抗效果的复筛菌株6-18;
二、菌株6-18的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及基因测序:
1.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及培养特征:
菌株6-18在PDA培养基上菌落生长较快,黑暗条件下,25℃培养3天菌落直径为40-50mm;菌落呈白色,平铺,絮状;背面无色素,有明显泥土气味;菌丝有隔膜,直径2-10微米,形成球形厚垣孢子(见图1),壁光滑,直径6-14微米,未观察到分生孢子。
2、菌株6-18的rRNA基因序列测定:
包括18S rRNA片段,ITS1、5.8S rRNA、ITS2的全序列及28S区序列片断(测序引物:ITS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未经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07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