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集成式车辆润滑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06660.X | 申请日: | 2010-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63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谷操;董庆丽;芦柯京;靳霏;王雅静;周文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B60R17/00 | 分类号: | B60R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 地址: | 10007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集成 车辆 润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润滑系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上带冷却和预热功能的集成式润滑油箱。
背景技术
特种车辆在结构设计上,动力传动装置以及与其紧密相关的辅助系统要求形成整体式的推进系统(AIPS),从而实现整个装置的高紧凑型、高机动性的目的,而实现整体式推进系统的核心技术是集成技术和优化匹配技术。为适应整体式动力传动的需求以及总体空间的布置,这就要求辅助系统不仅在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动力传动的性能指标,还能实现机构和功能上的集成,做到小型化、轻量化、智能化和模块化。润滑散热系统作为辅助系统之一,其润滑散热技术是特种车辆辅助系统的主要技术之一,是先进的整体式推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在车辆散热技术方面的研究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国外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尤其是随着特种车辆超高增压发动机和综合变速箱的应用和发展以及对总体空间布置的要求,动力传动装置对优化传热散热、实现部件高效紧凑等方面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相对于动力传动技术的发展,散热技术在集成式研究和优化匹配设计方面还处于较落后的局面,例如在研制车辆各系统过程中,由于各个部门较多考虑自己研制部件的性能,较少考虑其他部件性能和总体指标,以至于动力传动装置各个子系统达不到理想的运行状态,无法实现系统松散型向集成型的转化,并且从2009年09月出版,汪德涛,林享耀主编的《设备润滑手册》第9章第三节中对内燃机的润滑系统的描述可以看出,润滑散热器系统都是各个部件单独设计并安装连接,导致润滑系统空间尺寸大、部件重量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润滑系统空间尺寸大、部件重量大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将润滑系统各部件集成于一体、减少系统空间尺寸和部件重量并能简化系统连接的润滑系统集成式装置,它将系统中润滑油的输送、贮存、预热、冷却、过滤、测量和消沫作用集于一体,形成模块化单元。具体方案如下:车辆润滑系统集成式部件,包括润滑油箱、水油热交换器、通气器和过滤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油热交换器、过滤器安装在润滑油箱内,通气器安装在润滑油箱的箱体上,水油热交换器由进水室、出水室、油室和中间的芯体组成,进水室、出水室上分别有进水管和出水管,芯体包括散热翅片和散热管,散热翅片安装在散热管上,散热管内部分别与进水室和出水室相通,内部有散热翅片,油室上有回油接口,润滑油箱上安装有吸油管,吸油管在润滑油箱内的一端安装有过滤器。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注油口,注油口内安装油量尺。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回油旁路。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底部装有放油口,放油口上安装有磁铁。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方式:所述润滑油箱有供油系统接口。
本方案不仅能够满足车辆系统部件集成化的要求和目的,还可改变我国现 有特种车辆分散化的设计模式,它综合考虑动力传动装置润滑系统各个部件的匹配,合理布置,最大化降低系统的阻力,使整个系统性能达到最优。
本发明将水油热交换器、过滤器等部件均放置在润滑油箱内,形成一个整体式的集成化模块。水油热交换器焊接在油箱内部,加强了油箱的整体刚强度;采用水油换热器冷却或预热润滑油,冷却水由发动机的循环水提供,可以对高温润滑油进行冷却,在冬季,车辆起动阶段利用加温装置对冷却水进行加温,进而通过本发明预热润滑油,使车辆动力传动装置的润滑油保持在稳定的温度状态,为车辆启动和正常运行的提供保证;同时,水油热交换器的芯体上散热翅片可以为润滑油进行消沫,达到了体积减小和重量减轻的目的。
本发明简化了系统连接,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装的方便性,不仅满足了系统部件集成化的要求,还实现了系统功能集成化的目的,在确保满足动力传动和总体功能要求及可靠性的基础上,达到了系统“轻、小、少、低”的目标。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水油热交换器示意图
图中:1-润滑油箱 2-通气器 3-回油接口 4-油室 5-水油热交换器 6-芯体 7-出水管 8-进水管 9-吸油管 10-过滤器 11-磁铁 12-放油口 13-量油尺 14-回油旁路 15-注油口 16-供油系统接口 17-进水室 18-出水室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66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频科尔皮兹电路
- 下一篇:一种IGBT驱动与保护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