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源双极化标签式雷达反射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5230.6 | 申请日: | 2010-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6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官伯然;王东;黄素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02 | 分类号: | G01S7/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源 极化 标签 雷达 反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波雷达反射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无源双极化标签式雷达反 射器,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超薄结构,小型化、便于使用、能提供显著雷达回 波性能的雷达反射器。
背景技术
雷达反射器是一类特殊的微波装置,它能对特定频率范围的雷达探测信号 产生显著的反射,并等效为远大于其本身物理尺寸的雷达散射截面,将其安装 在飞机、船只、机动车辆上,能显著提高雷达对装备有雷达反射器的飞机、船 只、机动车辆的识别和探测能力。雷达反射器的使用是构成空中交通、港口航 道管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救生、雷达定标科学测量、以及电子战等领 域有广泛应用。
现有雷达反射器主要包括:雷达透镜反射器、雷达角反射器。雷达反射器 的性能指标主要包括:适用频段、极化方式、有效反射面积、覆盖角区等。
雷达透镜反射器是由多层介质与金属反射器构成的球形或柱形电波反射 装置。雷达角反射器是由多个互相垂直的金属镜平面或多个金属镜平面与介质 镜平面构成的电波反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雷达反射器体积较大、自身结构固定、使用时需提供机械 固定装置、并会对被安装设施的外观产生显著改变等问题,提供一种标签式雷 达反射器。
本发明的雷达反射器为条形片状,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表面保护层、 基材层和粘合层,表面保护层与基材层之间设置有n个阵元,n≥2。
每个阵元包括两个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振子,所述的振子为L形的金属薄 膜,振子的两个振臂相互垂直,且两个L形振子的顶点相向,一个振子在另一 个振子的两个振臂所形成的张角范围内;两个振臂的长度a相同、宽度b相同, 32.5mm≤a≤33.5mm、0.5mm≤b≤1.5mm;两个振子对应的振臂平行,且 两个振子成对角对称。
所有的阵元的同侧L形振子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且两侧的顶点所在的直 线平行;所有相邻的两个阵元之间的最小距离k相同,22.5mm≤k≤32.5mm。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的几种优点:
1、体积小、无需机械固定;
2、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3、共形性好、低剖面且不改变被安装设施外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阵元排列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阵元排列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阵元排列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使用时的空间方位角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两个实施例与相同物理面积金属平板交叉极化项雷达散射 截面的频率扫描对比图;
图8为本发明两个实施例与相同物理面积金属平板交叉极化项雷达散射 截面的空间扫描对比图;
图9为加载反射器前后交叉极化项雷达散射截面的频率扫描对比图;
图10为机动车加载标签式雷达反射器前后空间扫描对比图(方向);
图11为机动车加载标签式雷达反射器前后空间扫描对比图(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无源双极化标签式雷达反射器为条形片状,包括从上至 下依次设置的表面保护层1、基材层3和粘合层4,表面保护层1与基材层3 之间设置有n个阵元2,n≥2。
每个阵元包括两个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振子。振子为L形的金属薄膜,振子 的两个振臂相互垂直,且两个L形振子的顶点相向,一个振子在另一个振子的 两个振臂所形成的张角范围内;两个振臂的长度a相同、宽度b相同, 32.5mm≤a≤33.5mm、0.5mm≤b≤1.5mm;两个振子对应的振臂平行,且 两个振子成对角对称。
振子的振臂长度a可根据雷达工作频段的需求来确定具体的数值,近似为 工作频率电磁波的半波长,理论上取值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52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