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底盘自润滑稳定杆衬套橡胶组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4897.4 | 申请日: | 2010-02-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1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庆团;张永凯;田中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7/00 | 分类号: | C08L7/00;C08K13/02;C08K5/18;C08K5/3437;C08K5/01;C08K5/20;C08K3/04;C08K3/22;C08K5/09;C08K5/47;B60G21/055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 |
地址: | 201100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底盘 润滑 稳定 衬套 橡胶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底盘自润滑稳定杆衬套橡胶组合物,属于橡胶与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所述稳定杆衬套材料主要成分为天然橡胶,因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良好的绝缘性、可 塑性、隔水隔气、抗拉和耐磨等特点,被普遍采用。但因稳定杆衬套所要求必须带有自润 滑功能,是为了减轻稳定杆与衬套之间的摩擦、清除异响,更默契地配合稳定杆在衬套中 有良好的转动和正确的定位。
众所周知,橡胶本身是没有润滑功能的,对于要求有润滑功能的衬套,要克服橡胶天 然的阻尼性,这就难以满足。若将衬套表面涂上一层润滑油,一是会导致制品膨胀,影响 性能。二是因使用部位裸露在外面,灰尘很容易粘污到润滑油脂中,最终失去润滑的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于现有技术的稳定杆衬套制品在使用润滑油后出现制品性能下降的缺 点,提供一种橡胶组合物,在对产品性能不构成影响的情况下,能长时间处于自润滑状态, 生产中也易于装配。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底盘自润滑稳定杆衬套橡胶组合物,其特 征在于,由以下以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
橡胶100份;
对苯二胺类防老剂1.5-2份;
二氢化喹啉类防老剂1.5-2.5份;
物理防老剂1-3份;
增塑剂5-10份;
酰胺类爽滑剂3-8份;
硫化剂0.8-2.5份;
补强剂40-70份;
有机活性剂5-8份;
无极活性剂0.5-1.5份;
以及促进剂0.9-1.5份。
所述橡胶优选为越南SVR-3L天然橡胶或泰国RSS-3天然橡胶。
所述对苯二胺类防老剂优选为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防老剂 4020)、N-异丙基-N’-苯基对苯二胺(防老剂4010NA)或其组合物。
所述二氢化喹啉类防老剂优选为2,2,4-三甲基-1,2-二氯化喹啉聚合物(防老剂RD)、 丙酮和二苯胺高温反应产物(防老剂BLE)或其组合物。
所述物理防老剂优选为微晶石蜡1900。
所述增塑剂优选为石蜡油。
所述酰胺类爽滑剂优选为芥酸酰胺。
所述硫化剂优选为硫磺和橡胶用含硫化合物的组合物。
所述橡胶用含硫化合物优选为二硫化二吗啡啉(DTDM)。
所述补强剂优选为碳黑。
所述有机活性剂优选为氧化锌。
所述无机活性剂优选为硬脂酸。
所述促进剂优选为噻唑类、次磺酰胺类促进剂或其组合物。
所述噻唑类促进剂优选为二硫化二苯并噻唑(促进剂DM)。
所述次磺酰胺类促进剂优选为N-环己基-2-苯骈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CZ)、N-叔丁基 -2-苯并噻唑次磺酰胺(促进剂NS)或其组合物。
本发明发现酰胺类爽滑剂与其它配合物组合成汽车底盘自润滑稳定杆衬套橡胶组合 物后,它能迁移到制品表面形成一层惰性薄膜,在装配与使用中能够很好的,长期处于自 润滑状态,对制品的其它性能无影响,更利于生产中的装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
一种汽车底盘自润滑稳定杆衬套橡胶组合物,由以下以重量份计的组分组成:
其制备方法如下:
第一步:炼胶:橡胶、活性剂、硬脂酸1份、二氢化喹啉类防老剂、对苯二胺类防老 剂、物理防老剂、酰胺类爽滑剂在密炼机中进行密炼,密炼温度为80-120℃,密炼时间为 3-5min。将增塑剂、补强剂倒入密炼机中进行密炼,密炼温度为80-120℃,密炼时间为 3-5min。将促进剂、硫化剂倒入密炼机中进行密炼,密炼温度为50-80℃,密炼时间为 2-3min。转置到开炼机,辊筒温度小于50℃,辊距调制最紧,进行薄通3次,辊距调至 5-8mm出片。
第二步:停放:将经过上述步骤完成的混炼胶放入恒温室进行停放时间大于12小时。
第三步:硫化:将停放好的混炼胶在温度为155-165℃,压力在15Mpa的条件下进行 硫化,硫化时间为6-10min,硫化后即得出制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众力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48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