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叶风扇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4083.0 | 申请日: | 2010-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5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罗兆素 | 申请(专利权)人: | 益阳市拓达电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5/08 | 分类号: | F04D25/08;F04D29/6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顺天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17 | 代理人: | 郭伟刚 |
地址: | 413045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风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叶风扇。
背景技术
很多类型的室内风扇已为我们所知。通常传统风扇包括单独的一套安装成绕轴线旋转的叶片或翼,以及绕轴线安装以使整套叶片旋转的驱动装置。由于需要扇叶的旋转,使得传统风扇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及不方便清洗;而目前也存在一些无叶风扇,但是这种无叶风扇,其出风口处的导风面设置为圆滑附壁表面引导局部空间的气流流动,从而使得导引的气流顺着表面移动,这种经过表面的气流,由于风的粘性和表面的阻力会减少风的运行速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于,针对该无叶风扇是通过圆滑表面加平面及斜面进行气流引导,产生引导加大气流,这种经过表面的气流,由于风的附壁性和表面的阻力减低风的运行速度及引导出风环内侧/后部/侧面的气流流动而提供的一种无叶风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无叶风扇,包括主体、位于所述主体顶部的出风环和位于所述主体底部的底座,在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整圈进风口,在所述出风环上设置有出风口,在所述主体上设置有导流风道,在所述出风环内设置有二次增压风道区;所述整圈进风口、导流风道、二次增压风道和出风口相互连通,在所述出风环上与所述出风口相邻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水平面平行的平行导风面和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斜向导风面。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所述出风环为环形体,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所述主体可前后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所述主体向前转动的角度不大于10度且向后转动的角度也不大于10度。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所述基座包括固定底座和可左右旋转地设置在所述固定底座上的调节底座。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所述调节底座向左旋转的角度不大于45度且向右旋转的角度也不大于45度。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在所述出风环和主体的连接处设置密封圈。
在本发明所述的无叶风扇中,在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用于安装电动机的托架,在所述托架和主体之间设置有防震脚及防震密封圈。
实施本发明的无叶风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出风口设置与水平面相平行的平行导风面和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斜向导风面,从而可提供向上扩散的气流,从而拉动出风环内侧/侧面/后面的气流一起向前运行从而可为用户提供自然轻柔的风凉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无叶风扇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A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B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2C是图1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无叶风扇向前转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调节底座向右旋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调节底座向左旋转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无叶风扇的一实施例中,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主体4,以及分别位于主体4顶部的出风环1和底座19,其中,主体4作为该无叶风扇的主要安装结构,在该主体4上设置有整圈进风口,在图1的实施例中,该主体4的形状是筒形结构,其可以是圆筒、方筒以及别的形状。对于进风口的设置,可以是在筒形结构的主体4的侧面上,沿同一水平位置设置多个进风口,从而形成整圈进风口。在主体4的内部设置电动机28及与电动机28相连接的叶轮,叶轮连接到从电动机28向外延伸出的旋转轴上,从而可在连接电源工作后叶轮旋转产生吸力,可将外部空气从进风口吸入。对于电动机28的安装,在该实施例中,特别地在主体4内设置托架5,然后再将电动机28设置在托架5上。进一步地,为了增强该无叶风扇的防震效果,托架5是通过防震脚7及防震密封圈30固定于主体4内。为了使得电动机28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可以较小的传出,在主体4的底部还设置有隔音棉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益阳市拓达电器有限公司,未经益阳市拓达电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40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