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03987.1 | 申请日: | 2010-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6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莎国际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T23/00 | 分类号: | H01T23/0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周国城 |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离子化 空气 产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产生器,尤其是一种采取自然散热以及流体自冷的设计减少耗电量,且能设计为携带形式的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离子化空气的产生方法包括由紫外线或电晕放电(corona)等方式产生。
其中,利用紫外线离子化空气的方法即将空气通入紫外线的环境中,通过此使空气中的分子电离所产生的,如大自然中的离子化空气就可利用天然的紫外线使空气离子化。
利用电晕放电是对中性的空气施加不均匀的电场,使空气在电场非常高的地方被离子化,亦即空气分子中的电子因接收到足够的能量而游离,而完成离子化过程,产生离子化空气;正电晕下电离时失去电子的原子或分子,成为带正电的正离子;负电晕下电离时获得电子的原子或分子,成为带负电的负离子。
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式,在离子化过程中都会产生40%以上的热能,亦即有能量的损耗,所以耗电量高;再者,损耗的热能会使得离子化产生器的温度不断上升,因而降低其效率,所以一般都是利用冷却水来降低产生器的温度以维持操作效率。但是利用冷却水的方式只能在定点提供,无法移动,因此有其不便之处。
再者,近年来世界各地不断受到水质恶化、空气污染以及病毒传染的威胁,而臭氧具有改善水质、除臭、净化空气以及杀灭细菌的功能,但因其容易分解且不易储存的缺点,大多是采取于使用场所现场制造,所以使用范围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人有鉴于现有离子化空气产生器系利用冷却水进行冷却,相当耗费能量与金钱,而具有净化空气功能的臭氧的使用范围有很大的限制,因此经过长期的研究以及不断的试验之后,终于发明出此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取自然散热以及流体自冷的设计减少耗电量,且能设计为携带形式的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包括:
一空气压缩机;
一散热装置,其连接于该空气压缩机;
至少一离子化空气产生器,其连接于该散热装置,而各离子化空气产生器包括一外金属管、一内金属管、一介电绝缘管以及一出气管,该介电绝缘管设置于该外金属管和内金属管之间,且与该外金属管之间形成一离子化空间,该出气管连通于该离子化空间;
一变压器,其具有一电源供应单元,并且设有连接于该内金属管的一高电压端以及连接于该外金属管的一低电压端。
其中,该自冷式离子化空气产生装置尚包括一空气储槽,其具有一容纳空间以容纳该散热装置,且包括一凝结水排放管以及一压力传感器,该凝结水排放管连通于该空气储槽的容纳空间,该压力传感器电连接于该空气压缩机。
其中,该散热装置包含多个散热片或多个散热蛇管。
其中,各离子化空气产生器设有一进气管与该散热装置连通。
其中,该变压器的电源供应单元为一连接于电源的电源线或为一蓄电池。
其中,该空气储槽的凝结水排放管设置有一凝结水排放阀。
其中,该进气管设有一进气阀。
其中,各离子化空气产生器的出气管设有一出气阀或一定压释放阀。
当空气经压缩后,可通过散热装置将压缩热散去,再通过位于介电绝缘管和外金属管之间狭窄的离子化空间内,使得当出气阀开启时,释压的气体会出现高速薄膜热交换效应(film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以及湍流现象,让外金属管、内金属管以及介电绝缘管同时冷却,以维持高效率的离子化现象,并同时产生流体自冷的效果,因此无需额外使用冷却水来降温,故能节省水资源,并降低成本,亦可使本发明能够设计为携带型式,以便于利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管线配置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管线配置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空气压缩机 20空气储槽
21凝结水排放管 22凝结水排放阀
23压力传感器 30散热片
30’散热蛇管
40A、40B40C离子化空气产生器
41本体 42外金属管
43内金属管 44介电绝缘管
45内部空间 46进气管
461进气阀 47出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莎国际有限公司,未经罗莎国际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39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