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石击汽车中涂漆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042095.5 | 申请日: | 2010-01-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478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 发明(设计)人: | 廖锦;陈实;何文;余义丽;余春容;许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9D175/00 | 分类号: | C09D175/00;C09D133/00;C09D5/0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李晓兵;李玉盛 |
| 地址: | 40005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抗石击 汽车 涂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漆技术领域的汽车油漆,具体涉及一种抗石击性能优异的双组份汽车中涂漆。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户外交通工具,时刻都有受到各类风沙、硬物袭击的可能,特别是在高速行驶受到硬物的碰击涂层更容易被损坏,故对汽车表面漆膜的抗石击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有技术中,通常认为通过加减各种不同各类的树脂含量可调整汽车漆膜的抗石击性能。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中涂漆中添加1%~3%氨基树脂,提高中涂漆的硬度,看能否这到良好的抗石击结果。
2、在中涂漆中添加1%~3%粘结树脂,提高中涂漆的柔韧性和粘附性。
3、按配方中现有的树脂比例添加树脂5%~10%,提高中涂漆的树脂份,因为树脂份的提高肯定将提高漆膜的各种机械性能。
4、在中涂漆中添加聚氨酯树脂1%~2%,因为该树脂形成的漆膜硬中有韧,但其价格较贵。
由于客车涂装工艺与轿车涂装工艺不尽相同,客车涂装中要求中涂漆的打磨性好,打磨后粗糙度也要达到一定要求,形成的漆膜具有一定的耐酸、耐碱性和抗石击性能,要兼顾这几项指标不能采用上面讲的简单的加减树脂方法。而且,采用上述加减树脂方法得到的漆膜,其涂膜的软硬度较难满足轿车涂装工艺要求;另外,该漆膜即使能达到抗击性的要求,同时也很难满足涂层要求的耐酸、耐碱性和施工过程中的打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单一聚氰酸酯或氨基树脂交联成膜,其涂膜的软硬度较难满足轿车涂装工艺要求,难以达到抗击性的要求,同时也很难满足涂层要求的耐酸、耐碱性和施工过程中的打磨性能等不足,提供一种由两种以上不同软硬树脂配合得到的一种抗石击性优良的中涂漆。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两组份抗石击汽车中涂漆,由甲、乙两组份组成:
甲组份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为:
5
溶剂 ~10
6
聚异氰酸酯软树脂 5~85
1
高交联聚异氰酸酸酯硬树脂 0~25
其中溶剂是乙酸丁酯,乙酸乙酯,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或三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乙组份的成分和重量百分比为:
丙烯酸树脂 20~40
钛白粉 25~45
炉法炭黑 0.1~0.9
滑石粉 5~25
分散助剂 0.5~1.0
功能性树脂 5~10
防沉淀助剂 0.5~1.5
流平助剂 0.1~0.5
干燥促进剂 0.1~0.5
溶剂 15~35
其中功能性树脂是:双酚F环氧树脂、双酚A环氧树脂、醛酮树脂中的任一种;或其中两种或三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其中分散助剂是:新一代防聚凝聚氨酯聚合物分散剂、不饱和聚酰胺及酸酯盐润湿分散剂中的任一种或其中两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其中防沉淀助剂:是气相二氧化硅、酰胺改性蜡液、氢化蓖麻油中的任一种;或其中两种或三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其中流平助剂是:丙烯酸共聚体流平剂、氟碳改性聚丙烯酸酯流平剂中的任一种或其中两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溶剂是是二甲苯,乙酸丁酯,甲基异丁基酮,S-100A溶剂,DBE溶剂中的一种,或其中两种或三种以任意比例混合;
甲、乙组份混合质量比例为:甲∶乙=1∶(1.5~8)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
1、通过自制的两种以上不同软硬聚异氰酸酯树脂配合得到一种既具有抗石击性优良又具良好施工打磨性的汽车中涂漆。
2、该两组份抗石击汽车中涂漆具有优异的耐温水、耐酸、耐碱性;漆膜柔韧而坚硬,与底层附着力和面层结合力优异。
3、该两组份抗石击汽车中涂漆施工固体份较高,一次成膜干膜厚度可达40~60μm,流平性好,中涂层表面粗糙度达到Ra:0.13左右,喷涂面漆后车身的DOI(Dorigon)平均值83~86,达到较高水平。
4、可室温干燥,低温烘烤固化,有利于节能。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2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