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42004.8 | 申请日: | 2010-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42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胡启新;谷小渝;张海清;殷丽华;张成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4 | 分类号: | B62D25/14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加强 结构 汽车 壁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部件,特别是汽车的前壁板。
背景技术
汽车前壁板作为分隔乘员仓与发动机仓的重要部件,其功能作用多且结构复杂,一般是由0.8~1mm的冷轧钢板冲压而成,因其刚度强度较弱,通常需要设计加强结构来增加其强度和刚度,同时改善白车身的NVH。目前,一般是在发动机仓局部焊接横加强板和中加强板来加强前壁板的强度和刚度。横加强板和中加强板多采用高强度钢板,紧密贴合在前壁板局部强度弱的部位,通过点焊与前壁板连接。该种前壁板结构虽然对其强度和刚度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仍不能达到较为满意的程度,并且横加强板和中加强板采用高强度钢板,增加了前壁板的成本,而横加强板和中加强板需要与前壁板进行紧密贴合,导致前壁板的制造工艺性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使前壁板的强度和刚度得以较大程度的提高,同时使前壁板的制造工艺得以改善。
本发明所述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包括前壁板和焊接在前壁板上的加强结构,前壁板的两侧焊接有A柱加强板,其上边缘焊接有暖风机压力室板,所述加强结构是由中加强梁、左加强梁、右加强梁、上加强件和下加强件焊接而成的呈“十”字状的钣金件结构,其中,左加强梁的右端与中加强梁的左端焊接,右加强梁的左端与中加强梁的右端焊接,上加强件的下端及下加强件的上端分别与中加强梁的中部焊接,且与中加强梁垂直,中加强梁、左加强梁和右加强梁横向焊接在前壁板上,上加强件和下加强件纵向焊接在前壁板上,均与前壁板形成封闭型腔,左加强梁的左端及右加强梁的右端分别与A柱加强板焊接,上加强件的上端与暖风机压力室板焊接。
中加强梁、左、右加强梁和上、下加强件的横截面呈U形,在其两侧设置有向外的翻边,中加强梁、左、右加强梁和上、下加强件通过该翻边与前壁板焊接。
本发明所述汽车前壁板由于其加强结构呈“十”字状结构,其焊接在前壁板上后,能够使前壁板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强度和刚度得到加强,从而提高了前壁板整体的强度和刚度。由于中加强梁、左、右加强梁和上、下加强件与前壁板焊接后形成封闭型腔,其具有很好的吸能效果,能够较大程度地提高前壁板的强度和刚度,无需采用高强度钢板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从而降低了前壁板的成本;而中加强梁、左、右加强梁和上、下加强件通过其两侧的翻边与前壁板进行点焊连接,使加强结构与前壁板的焊接方便容易,从而使前壁板的制造工艺得以改善。
附图说明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焊接在前壁板上的加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加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沿前壁板横向,且沿中加强梁和左、右加强梁纵向线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沿前壁板纵向及上、下加强件纵向线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5所示,该具有加强结构的汽车前壁板包括前壁板2和焊接在前壁板2上的加强结构,前壁板2的两侧焊接有A柱加强板1,前壁板2的上边缘焊接有暖风机压力室板3,所述加强结构是由中加强梁5、左加强梁6、右加强梁8、上加强件4和下加强件7焊接而成的呈“十”字状的钣金件结构,中加强梁5、左、右加强梁6、8和上、下加强件4、7的横截面呈U形,在其两侧设置有向外的翻边9,其中,左加强梁6的右端与中加强梁5的左端焊接,右加强梁8的左端与中加强梁5的右端焊接,上加强件4的下端与中加强梁5的中部焊接,下加强件7的上端与中加强梁5的中部焊接,且上、下加强件4、7与中加强梁5垂直。中加强梁5、左加强梁6和右加强梁8通过其两侧的翻边9横向焊接在前壁板2上,上加强件4和下加强件7通过其两侧的翻边9纵向焊接在前壁板2上,均与前壁板2形成封闭型腔10;左加强梁6的左端及右加强梁8的右端分别与A柱加强板1焊接,上加强件4的上端与暖风机压力室板3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420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