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生化、膜分离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039203.3 | 申请日: | 2010-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35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周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建伟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28;C02F1/66;C02F1/20;C02F1/44 |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张怡 |
| 地址: | 21421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化 分离法 垃圾 渗滤 处理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领域,特别是针对高浓度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浓度很高,要做到达标排放,化学耗氧量的去除率要保证在99%以上,传统的生化常规处理工艺根本无法达到,目前国内各垃圾场中的渗滤液处理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的运行实例极少。要彻底解决垃圾渗滤液的污染既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一直困扰着环卫和环保部门,多年来许多人做过不懈努力,但收效甚微。按二级及三级排放标准设计运行的渗滤液处理工程大多达不到设计目标,更不可能稳定达到一级排放标准。
目前我国渗滤液处理技术大致有以下是三种:一是沿用传统生活污水治理技术,以简单生化为主,基本不达标,这种工程占渗滤液工程总量的60%以上。二是近年来许多科研院所考虑到垃圾渗滤液的特点,不断探索一些新技术,改良了一些老办法,整合了一些新工艺,并应用于实际工程,但效果并不理想,这类工程占10%左右。三是一些填埋场苦于没有良好的处理技术,干脆自暴自弃,简单对付,这类工程占20%以上。
以上工艺技术的核心都是源于生活污水处理的生化处理技术,事实上这是一条国外早在20年前就走过的弯路。西方发达国家关注并大规模开展渗滤液处理是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是在无奈和失败中探索,直到80年代随着膜处理技术应用于渗滤液处理,才走出了以反渗透技术为主,高效生物反应器结合反渗透的技术路线。
从国外近十几年来渗滤液处理技术发展来看,简单生化法处理渗滤液的技术已被逐渐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反渗透为主的膜处理工艺和高效生化处理结合膜法的先进技术。2003年以来,随着国家加大环保、垃圾及渗滤液处理力度,重庆长生桥、北京南宫堆肥厂、青岛小涧西和广州兴丰垃圾填埋场等先后引进国外先进的反渗透处理渗滤液技术的工程相继建成,使我国的渗滤液处理水平迈上了一个台阶。
膜分离技术存在的问题:
反渗透工艺因其在渗滤液处理方面具有高效性、模块性和易于自动控制等优点,应用得越来越多,但其如下缺点也要引起重视:①小分子量的物质的截留效率还不尽如人意,如氨、小分子的AOX等物质;②高浓度的有机物或无机可沉降物容易造成污染膜或在膜表面结垢等问题;③由于操作压力很高造成能耗很高;④反渗透浓液的处理有较大困难,一般二级反渗透总回收率在75%~80%,浓液的总排量为处理量的20%~25%,将其回灌到填埋场中不 可取。因为浓液的污染物浓度很高,属于危险的垃圾。目前多采用蒸发和干燥的方法,但费用很高。
膜分离污染物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经分离后的出水能够达到国家相应的排放标准,该法能连续化操作,机械化程度高,易于管理,水质的不稳定性对膜处理效果的影响较小。但该技术在国内迟迟不能被用于实际工程,究其原因为膜材料成本高,且膜在处理这种受污染较严重的水体时,膜极易被污染,较难清洗,难以再次利用。
为此开发一种适合国情的以高效生物反应器为主结合膜处理为辅的技术对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提高具有深远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高效经济的生化、膜分离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
本发明所述的生化、膜分离法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由以下步骤组成:
一、将反应池中待处理的垃圾渗滤液加入氧化镁调节PH值至11~11.5;
二、步骤一的处理液送入氨吹脱塔,进行脱氨处理;
三、步骤二脱氨处理后的液体再用磷酸调节PH值至8~8.5;出水经沉淀池去除磷酸镁;
四、步骤三的沉淀池出水入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停留8~9小时;
五、步骤四中由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出来的液体经缓冲池泵入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停留2~3小时,流化床内充填陶粒载体;
六、步骤五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的出水进入膜生物反应器停留6~7小时进行滤膜处理产生中水;将处理后产生的多余污泥定期泵入竖沉式污泥浓缩池;
七、步骤六的滤膜中水送入精密过滤器,出水加入市售的阻垢剂,加入量以后续滤膜不结垢为度;然后入纳滤处理系统;纳滤膜产生的浓液因不含重金属可进入竖沉式污泥浓缩池;
八、步骤七纳滤的出水在送入反渗透装置前补充加入市售的阻垢剂,加入量以后续滤膜不结垢为度,反渗透出水可达标排放;
九、步骤八反渗透所产生的浓液通过焚烧处理;
十、步骤三、步骤六产生的污泥和步骤七产生的浓液入竖沉式污泥浓缩池后回填埋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建伟,未经周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39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