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鱼腥草总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药中的用途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022880.4 | 申请日: | 2010-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21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 发明(设计)人: | 陈道峰;姜韵;卢燕;章蕴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6/78 | 分类号: | A61K36/78;A61P11/00;A61P29/00;A61P31/14;A61P31/16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吴桂琴 |
| 地址: | 20043***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鱼腥草 多糖 及其 制备 方法 制药 中的 用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中药领域,涉及中药鱼腥草总多糖新的药用用途。具体涉及鱼腥草总多 糖在制备防治急性肺损伤药物和解热药物中的用途。
背景技术:
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是指机体遭受严重感染、创伤、辐射、休克等 打击后,出现的以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导致的肺水肿为病理特征的一种肺部炎 症和肺通透性增加综合征,是急性呼吸窘迫症(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的早期阶段,其病理生理改变以肺顺应性降低、肺内分流增加及通气/血流比 例失调为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危急重症之一。该疾患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低氧血症 和呼吸窘迫,病人常由于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而导致死亡。国内外学者研 究认为,ALI可能是一种以急性免疫损害和免疫清除为主要机制的免疫性疾病,主要 表现为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多种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过度表达及补体 过度活化。研究显示,补体激活产生的过敏毒素(C3a、C4a、C5a)促进肥大细胞和嗜 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并使中性粒细胞在肺内聚集,导致肺泡内皮和上皮的完整性被破 坏、氧自由基过度释放,从而引发肺水肿、肺顺应性下降、血氧含量下降、加重内皮 细胞的损伤,形成急性肺损伤(张中吉,卢青,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15(3): 186-189.马俊清,白倩蕾,等.中国全科医学,2008,22:2061-2063.Robbins R.A., Russ W.D.,et al..The American Review of Respiratory Disease 1987,135(3):651-658.)。 因此,寻找高效低毒的补体抑制剂是研制防治ALI药物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热是急性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症之一,除体温增高外,常伴有神经内分泌、免 疫等多种生理功能改变的一系列全身性反应,持续的高热将对机体造成严重损伤。据 调查,若干清热解毒中药具有解热抗炎作用,其中的中药亦曾对SARS的防治起到重 要作用,对于减轻SARS病毒反应症状、缩短发热天数等疗效显著。据报道,补体系 统激活的超敏反应参与了SARS的发病机制,并起到重要作用(廖伟娇,黎毅敏,等.广 东医学,2003,24(z1):59-60;Zhong X.F.,Guo Z.F.,et al..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2006(87):369-373.)。鱼腥草等清热解毒药很可能就是通过抑制补体的过度激活来解 除SARS等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热症状。
目前,临床上常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等药物治疗ALI和发热,但治疗效果不甚 理想,尤其是激素应用副作用较多。已有研究(Ward P.A.,Mulligan M.S..Journal of Molecular Medicine,1991,69(21):1432-1440.Harkin D.W.,Marron C.D.,et al..The 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2005,92(10):1227-1234.)表明,用可溶性补体受体(sCR1)、 C5单克隆抗体治疗ALI,取得一定效果,但价格昂贵。一些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 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也表现出较为严重的副作用。目前迫 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持久、有效、稳定地降低患者的过高体温、提高治疗ALI的临 床疗效,减少或者拮抗大量抗生素和激素应用所带来的免疫功能低下、骨质疏松等副 作用等。综上所述,临床实践急需高效低毒的药物来进行急性肺损伤和高热的治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2288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