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装置及压缩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004658.1 | 申请日: | 2008-07-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8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 发明(设计)人: | 茗个原将史;白藤好范;柬理寿史;中村尚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5B13/00 | 分类号: | F25B13/00;F04C18/35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洋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装置 压缩机 | ||
本申请是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于2008年07月31日提出的发明名称 为“冷冻装置及压缩机”、申请号为2008101294628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R32制冷剂的冷冻装置及用于该冷冻装置的压缩 机。
背景技术
以往有的冷冻装置具有由制冷剂配管顺次连接压缩机、冷凝器、 膨胀阀、及蒸发器的冷冻循环。在该种冷冻装置中,在作为制冷剂使 用R32制冷剂的情况下,与R22制冷剂和R410A制冷剂相比,具有 因其热物性导致的压缩时的排出气体温度高10~20℃的特征。这样, 如果排出气体温度升高,在外部空气低的制暖时等过负荷运转时,存 在着压缩机的温度上升,超过电机绝缘材料的耐热温度,导致可靠性 下降的问题。
另外,作为冷冻装置的压缩机,使用了在密闭容器内封入润滑油 的密闭型压缩机,但在该种压缩机中,是在向压缩机内部的压缩元件 的滑动部位供给润滑油的同时进行运转。即,通过向滑动部位供给润 滑油,在防止磨损的同时进行压缩动作。但是,因为如果排出气体温 度高,则压缩机整体的内部温度也上升,所以润滑油的温度也上升, 其结果,存在着润滑油的粘度降低、发生润滑不良、导致磨损这样的 可靠性方面的问题。进而,存在着导致运转能力下降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在具有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构成 的制冷剂回路、配设在冷凝器和膨胀阀之间的过冷却热交换器、经由 过冷却热交换器使所述制冷剂回路的气体侧和液体侧分流的旁通管、 配设在所述旁通管的所述过冷却热交换器的上游侧的过冷却用减压机 构的使用R32制冷剂的冷冻装置中,具有以下的工作方式,即,当压 缩机的排出温度达到某个规定温度以上时,通过控制所述过冷却用减 压机构,使冷凝器出口的一部分的制冷剂经过旁通配管向蒸发器出口 侧流动,由此降低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2278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着经过过冷却热交换器并被 减压的液制冷剂以液制冷剂状态不变的状态被喷射到蒸发器出口侧的 气体制冷剂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存在着在压缩机中将液制冷剂以原状 态进行压缩,对压缩元件部施加过大的负荷,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装 置及用于该冷冻装置的压缩机,所述冷冻装置即使在使用R32制冷剂 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压缩机的排出气体温度降低,能够确保压缩机的 耐热性及耐磨损性,实现可靠性及运转能力的提高。
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冷冻装置,具有:密闭容器内为排出压力气体环境的压 缩机、冷凝器、气液分离器、膨胀阀、和蒸发器,使用R32或至少含 有60%质量以上的R32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作为制冷剂,其特征在 于,具有从气液分离器出口将制冷剂的一部分作为气液两相为饱和制 冷剂的急骤蒸发气体注入到压缩机的喷射回路。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使得作为气液两相的饱和制冷剂的急骤蒸 发气体向压缩机喷射注入,所以能够降低压缩机的内部温度,能够使 排出温度下降。结果,与未进行喷射注入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压缩 机的可靠性的提高及运转能力的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装置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机的电气构成的方框图。
图3是图1的密闭型旋转式制冷剂压缩机的排出温度为规定温度 以上,第二膨胀阀处于打开状态的莫里尔线图。
图4是表示图1的密闭型旋转式制冷剂压缩机的剖面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密闭型旋转式制冷剂压缩机的压缩室内部的剖 面结构的图。
图6是表示图1的密闭型旋转式制冷剂压缩机的压缩室和喷射孔 之间的配设位置关系的详细图。
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465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