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C卡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3549.8 | 申请日: | 2010-0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29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东地昭博;辻本将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6K19/077 | 分类号: | G06K19/07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c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IC卡,尤其涉及与设于计算机上的插槽连接的CFast卡 等IC卡的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为了扩展个人计算机(以下称为PC)的功能,将对安装微控 制器的印制电路板附加了连接器的扩展卡与PC的扩展插槽连接。CFast 卡是标准化为用于PC的扩展卡的一种,通过与PC连接来实现高速通信。
CFast卡是IC卡的一种,将安装微控制器的印制电路板收纳在刚体 框体上。因此,CFast卡能够被归类为与将存储器芯片封装在塑料封装中 的存储卡不同的微控制器卡。并且,近年来出现了具有键盘的CFast卡, CFast卡也能够被归类为多功能卡。
这种IC卡在矩形的扁平的框体内部配置印制电路板。该框体具有与 印制电路板电连接的连接器,框体和连接器的两面被金属板的壳体覆盖, 由此构成刚体的外壳。
关于具有这种构造的IC卡,例如已在日本特开2002-279388号公 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1)中公开。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IC卡及其制 造方法,能够消除金属板的壳体与合成树脂的框体之间的接合强度的偏 差,更稳定地具有牢靠的接合力,同时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专利文献1的IC卡在内部具有设有电子部件的印制电路板,将金属 板的壳体覆盖在合成树脂的框体上而形成。并且,框体在与壳体相对的 一侧形成用于嵌入壳体的槽部。并且,壳体设有插入槽部的突起部。突 起部形成为使其前端部分的宽度比根部部分宽的形状。并且,框体的槽 部和设于壳体端面的突起部通过超声波焊接(压焊)相接合。
专利文献1的IC卡的金属板壳体由不锈钢构成,壳体的厚度为 0.1mm~0.2mm。并且,关于专利文献1的IC卡,在将突起部加压在框体 的槽部中并通过超声波使其振动时,合成树脂的框体能够在部分熔融后 进行固化而能够对突起部进行接合。
但是,专利文献1的IC卡使熔融后的合成树脂流入突起部的根部部 分,由于突起部的板厚太薄,所以认为突起部容易从框体上剥离。在背 离框体的力作用于壳体时,认为如同利用薄刀片切开框体那样,突起部 将破坏框体的熔融部,存在壳体与框体的接合强度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足够 的接合强度将金属薄板的壳体接合在合成树脂的框体上而构成的IC卡。
本发明的IC卡的方式为具有:由合成树脂构成的矩形框状的框体; 印制电路板,其配置在该框体的内部,用于安装电子部件;和一对壳体, 其是由金属板构成的壳体,覆盖由所述框体包围的区域而构成外壳,所 述一对壳体中的一个壳体与所述框体嵌装成型,其与所述框体的缘部相 对,并在周边具有断续的多个弯折片,所述弯折片中的一个在前端部设 置从其板厚面突出的止回片,通过将所述前端部加压在所述框体的缘部 上并实施超声波振动,包括所述止回片在内而将所述多个弯折片部分地 插入到被部分流动化的所述框体的缘部的树脂区域中,所述框体固化由 此所述多个弯折片与所述框体接合。
在上述方式的IC卡中,所述止回片由将所述弯折片的前端部的两翼 弯折使二者相对得到的一对钩片构成。
在上述方式的IC卡中,所述止回片由从所述弯折片的前端部朝向基 端部张开角度的一对倾斜片构成。
在上述方式的IC卡中,所述止回片由凸起构成,该凸起在所述弯折 片的前端部侧具有曲面,在所述弯折片的基端部侧具有台阶。
在本发明中,优选框体具有绝缘性,所说绝缘性的框体可以是由非 导电性材料构成的框体,通过将合成树脂成型,能够获得预期形状的绝 缘性的框体。框体不限于单体的框体。将一对框体叠在一起并接合形成 的一边开口的框体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框体中。另外,所说一边开口的框 体指一边局部断开。
印制电路板可以配置在由框体、连接器和一对导电性壳体包围的空 间中,通过插入、保持、收纳等被配置在框体的内部。例如,可以将多 个接触部件的另一端部“锡焊接合”在设于印制电路板的边缘连接器(也 称为印制板接触部件)上,由此能够将印制电路板固定在框体的内部。 优选电子部件被表面安装在印制电路板的一个面上,如果选择安装高度 较低的电子部件,则能够使IC卡变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35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热压罐的蠕变时效成形柔性工装
- 下一篇:高炉水渣分配器的喷涂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