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马达驱动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010002801.3 | 申请日: | 2010-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35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1 |
发明(设计)人: | 本木义人;内山祐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H7/085 | 分类号: | H02H7/085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陈立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马达 驱动 电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驱动电路。
背景技术
在马达驱动电路中存在通过控制与马达线圈连接的晶体管 的导通/截止来将马达线圈的电流量维持在设定水平(专利文献 1)的情况。例如,在图5所示的马达驱动电路中,通过构成H桥 的N沟道MOSFET 110~113的导通/截止来控制连接在端子T1、 T2之间的马达线圈M的通电状态。例如,驱动控制电路120使N 沟道MOSFET 110、113导通,使N沟道MOSFET 111、112截止, 由此,以N沟道MOSFET 110、马达线圈M、N沟道MOSFET 113 的路径使电流流动来驱动马达(驱动状态)。利用通过端子T3连 接的电阻R来检测马达线圈M的电流量,当马达线圈M的电流量 达到设定水平时,驱动控制电路120使N沟道MOSFET 110截止, 使N沟道MOSFET 111导通。由此,以N沟道MOSFET 111、马达 线圈M、N沟道MOSFET 113的环使要持续流过马达线圈M的电 流再生,并逐渐减少(再生状态)。这样,通过驱动控制电路120 重复驱动状态和再生状态能够将马达线圈M的电流量维持在设 定水平。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489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马达驱动电路中,例如有可能由于马达经年 劣化等而发生负载短路。在图5所示的马达驱动电路中,当发生 负载短路时,在马达线圈M的通电状态为驱动状态时产生过电 流,但是,如果该过电流超过马达线圈M的电流量的设定水平, 则驱动控制电路120使马达线圈M的通电状态转移为再生状态。 之后,在经过规定时间后驱动控制电路120使马达线圈M的通电 状态变为驱动状态,与发生负载短路无关地重复驱动状态和再 生状态。通常,由于在马达驱动电路中安装有过热保护功能, 因此,即使在负载短路状态下重复驱动状态和再生状态,也会 在电路损坏之前停止电路动作。然而,期望在变为那样的过热 状态之前检测负载短路来保护电路。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高负载短 路时的安全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侧面所涉及的马达驱动 电路具备:串联连接的电源侧的第一晶体管和接地侧的第二晶 体管;串联连接的电源侧的第三晶体管和接地侧的第四晶体管; 驱动控制电路,其将马达线圈的通电状态控制为驱动状态或再 生状态,该马达线圈被连接在上述第一和第二晶体管的连接点 与上述第三和第四晶体管的连接点之间,该驱动状态为使上述 第一和第四晶体管以及上述第二和第三晶体管中的一方导通并 使另一方截止的状态,该再生状态为使上述第一和第三晶体管 截止并且使上述第二和第四晶体管导通的状态;设定电流检测 电路,其检测上述马达线圈的电流量是否达到设定水平;过电 流检测电路,其检测上述第一至第四晶体管中的任一个的电流 量超过了规定的电流量的过电流状态;以及过电流保护电路, 其在上述驱动状态下,当上述马达线圈的电流量达到上述设定 水平时,在不处于上述过电流状态的情况下,输出使上述通电 状态转移为上述再生状态的再生指示信号,在处于上述过电流 状态的情况下,输出使上述马达线圈的驱动停止的驱动停止信 号,其中,当从上述过电流保护电路输出上述再生指示信号时, 上述驱动控制电路在将上述通电状态设为规定时间的上述再生 状态之后,使上述通电状态恢复为上述驱动状态,当从上述过 电流保护电路输出上述驱动停止信号时,上述驱动控制电路使 上述第一至第四晶体管截止。
发明的效果
能够提高负载短路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驱动电路的 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负载短路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高压短路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接地短路时的动作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通常的马达驱动电路的结构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三洋半导体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280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