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层叠型压电元件及使用该层叠型压电元件的喷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002103.3 | 申请日: | 2006-09-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94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寺园正喜;鹤丸尚文;中村成信;山元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L41/083 | 分类号: | H01L41/083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香兰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层叠 压电 元件 使用 喷射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型压电元件(以下有时仅称作“元件”)以及喷射装 置,尤其涉及适用于在高电压/高压力下长时间连续驱动的层叠型压电元件 以及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采用层叠型压电元件的装置,有交替层叠了压电体层 和金属层的压电执行机构。压电执行机构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时烧 制类型,另一类是交替地层叠由1个压电体形成的压电陶瓷和板状体的金 属层的堆叠类型。其中,从实现低电压化以及降低制造成本的观点出发, 大多采用同时烧制类型的压电执行机构。关于同时烧制类型的压电执行机 构,其薄层化简单,在小型化以及耐用性方面表现出色。
图6(a)是表示以往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的立体图,图6(b)是表示 图6(a)中的压电体层和金属层的层叠状态的部分立体图。如图6(a) 和(b)所示,该层叠型压电元件由层叠体103、相互对置的侧面上形成的 一对外部电极105构成。层叠体103交替层叠了压电体层101和金属层 102。在层叠体103的层叠方向的两端侧,分别层叠了非活性层104。金属 层(内部电极层)102没有形成在压电体层101的主面整个面上,成为所 谓的部分电极构造。该部分电极构造的金属层102被层叠成为每隔一层露 出到层叠体103的不同的侧面,每隔一层分别与一对外部电极105连接。
作为以往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的制造方法,如下面所述。即首先,按照 成为图6(b)所示的规定金属层构造的图案,将金属膏印刷到含有压电体 层101的原料的陶瓷印刷电路基板上。接着,层叠多个印刷有金属膏的印 刷电路基板来制作层叠成形体,对其进行烧制而得到层叠体103。之后, 在层叠体103的对置的侧面涂敷金属膏后,进行烧制而形成一对的外部电 极105,得到图6(a)所示的层叠型压电元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里,作为金属层102,一般大多采用银和钯的合金。另外,为了同 时烧制压电体层101和金属层102,金属层102的金属组成大多设定为: 银70质量%、钯30质量%(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像这样不采用仅由银 构成的金属层而采用银-钯合金构成的金属层102的理由如下所述。
即,若金属层102是不包含钯而只有银的组成,则在对对置的金属层 102之间施加电压差时,金属层102中的银离子在对置的金属层102上从 正极到负极,在元件表面传递移动,产生所谓的离子迁移现象。该现象在 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有显著发生的倾向。
另一方面,以往以形成金属填充率大致相同的金属层102为目的,采 用将金属成分比或金属浓度调制成大致相同的金属膏。在将该金属膏丝网 印刷到陶瓷印刷电路基板上时,要将网格密度或抗蚀剂厚度设定为大致同 一条件来制作层叠体103。
另外,在按压并层叠陶瓷印刷电路基板时,按压状态在金属层102重 合的部分和不重合的部分存在差异,因此即使在金属层102的同一面内, 金属层密度有时变得不均匀。因此提出了以下所述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 文献3):在形成金属层120的部分的陶瓷带形成凹部,使金属填充率均匀。
但是,在将以往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用做压电执行机构时,通过焊锡将 导线(未图示)连接固定到外部电极105,在外部电极105之间施加规定 的电位来进行驱动。另外,近年来,要求层叠型压电元件小型化的同时, 还要确保在大的压力下大的变位量,所以要求施加更高的电场,而且能在 长时间连续驱动的残酷的条件下使用。
这样为了应对在高压力下长时间连续驱动的要求,在专利文献4中, 提出了设有使压电体101的厚度变化的层的元件。即,利用通过使厚度不 同而使变位量与其他层不同,来尝试缓和应力。
另外还提出了下述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在堆叠类型的层叠型 压电元件中,设金属层和压电体层的界面的接触电阻在层叠型压电元件的 层叠方向的中央部为高电阻,随着向两端推移而变小,通过按照这样方式 进行控制,应力不会集中在层叠型压电元件的层叠方向的中央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昭61-13371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实开平1-13056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平10-19975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特开昭60-8688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特开平6-326370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21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