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缓冲垫的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1500.9 | 申请日: | 2010-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9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泗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泗川 |
主分类号: | A41D13/05 | 分类号: | A41D13/0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梁爱荣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与防护装置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缓冲垫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用于保护人体,避免人体受到碰撞、磨擦所产生的伤害所使用的缓冲垫,通常包含有一缓冲层以及贴附在该缓冲层两侧的布层。该缓冲层是由若干分离的发泡块排列成预定的分布状态所组成,如此该缓冲层可具有较高的可能性。该二布层可提供较为舒适的与人体接触状态。该缓冲垫可至造成特定形状,以固定在人体特定部位,例如:手腕、肩部等。
WO02001/003530揭示一种前述缓冲垫的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骤:首先利用一压板50将一发泡基材52压在一刀具54上,用以切割该发泡基材52(图1与图2)。由于该发泡基材52的厚度小于该刀具54的长度,因此移开该压板50后,该发泡基材52的一端会凸出该刀具54(图3)。在去除掉不用的废料56后,以形成分离的发泡块58(图4)。接着将一布60贴在所述发泡块58的顶端(图4)。分离该刀具54与所述发泡块58后,在所述发泡块58的底端贴上另一片布62,则可形成缓冲垫64(图5)。
在前述的制造程序中,我们发现去除掉发泡基材不用的废料是拖慢效率的主要关键。必须是发泡基材不用的部分完全清除完毕后方可进行下一个步骤,而且在清除的过程中必须注意避免损坏旁边的发泡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效率的缓冲垫的制造方法。
为达成前述的发明目的,本发明所提供的缓冲垫的制造方法包括有下列步骤:a)利用一刀具切割一缓冲基材,其中该刀具上具有刀片,用以在该刀具上区分出保留区与废料区,保留区的两端均为开放状,而废料区的一端为开放状,另一端则为封闭状,当该刀具切断该缓冲基材后,位于保留区的缓冲基材形成若干分离的缓冲块,且所述缓冲块的一端会由保留区伸出,而其余的部分则位于废料区;b)将一柔软片材贴附在所述缓冲块伸出保留区的一端;c)分离所述缓冲块与该刀具;以及d)将一柔软片材贴附在所述缓冲块的另一端。
附图说明
图1至图5为现有制造缓冲垫的制程示意图;
图6至图12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制造缓冲垫的制程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缓冲垫的立体图;以及
图14与图15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的刀具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缓冲基材 12热熔胶
14刀具 16基板
18刀片 20保留区
22废料区 24穿孔
26缓冲块 28废料
30压板 32加热器
34布 36布
38缓冲垫
50压板 52发泡基材
54刀具 56废料
58发泡块 60布
62布 64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6至图12所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提供的缓冲垫的制造方法包含有下列步骤:
提供一块缓冲基材10,并在该缓冲基材10的两侧涂布热熔胶12,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缓冲基材10为聚乙烯发泡材料,厚度为12mm。
利用一刀具14切割该缓冲基材10,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刀具14,请参图14与图15,具有一基板16,其上具有若干刀片18。所述刀片18为呈矩形方框状,在方框内的区域定义为保留区20,其它部分定义为废料区22。该基板16在所述保留区处具有穿孔24。换言之,所述保留区20的两端均是开放的,而废料区22则是一端开放,一端封闭。该刀具14的长度为10mm,也就是略小于该缓冲基材10的厚度。当驱动该刀具14切割该缓冲基材10,该缓冲基材10会被压缩并被切断,一部分在所述保留区20中,而其它部分则在废料区22中(图8)。位于保留区20的基材形成分离的缓冲块26,位于废料区22的基材则形成废料28。由于该缓冲基材10的厚度略大于该刀具14,因此缓冲块26会由所述穿孔24伸出该刀具14。在驱动该刀具14切断该缓冲基材10的同时,会一并驱动一具有加热器32的压板30将一柔软片材,本实施例中为一布34,压贴于所述缓冲块26由所述穿孔24伸出的部分。加热器32会融化热熔胶12并加压,使该布34贴附在所述缓冲块26的一端(图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泗川,未经陈泗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15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