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器用堆叠组合式背光板及具有该背光板的显示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0516.8 | 申请日: | 2010-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16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王遵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光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S8/00 | 分类号: | F21S8/00;F21V8/00;F21V13/00;G02F1/13357;G09G3/36;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明和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1 | 代理人: | 郁玉成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县龟山***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器用 堆叠 组合式 背光板 具有 显示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堆叠组合式背光板,尤其是一种具极佳的混光及区域亮度调控的堆叠组合式背光板。
【背景技术】
液晶屏幕(LCD)的应用已相当普及,有别于传统使用真空显像管的屏幕(CRT),不仅具有轻薄不占空间的优势,其影像的清晰度更是可以高于真空显像管的屏幕,而且也比真空显像管的屏幕所需的电力少,使得液晶屏幕已逐渐取代了真空显像管的屏幕。
而目前液晶屏幕为显示影像的液晶面板,利用LED当背光源而且做成背光板已成为趋势,而利用LED当背光板有以下两种方法:
(1)利用多个LED组成一个面型光源,直接射向LCD面板,称为『直射型(Direct-lit)』背光板。
(2)利用导光板的技术,LED光源组成一条『光条』(Light-Bar),再由导光板侧边入射,称为『边射型(Edge-lit)』背光板。
上述两种背光板各有其优点,依照目前技术,为了提高影像于液晶面板上的动态对比,会将液晶面板显示影像的画面区分出几个区域,并检测各区域的色度与亮度是需提高或降低,『直射型背光板』即可利用此技术,达到『区域亮度调控(Local-Area Diming Control)』而使动态对比(DynamicContrast Ratio)极佳,并同时减小功耗,但缺点是使面板整体厚度增加,且出光效率较差;相对地,『边射型背光板』出光效率较佳,且仅需藉由相当薄的导光板分散出光,空间耗费极小,但是因为在分区时需顾虑出光效率而不能将出光面积减少,使得区域不易区分出,无法配合区域亮度调控。
因此如何同时具有直射型及边射型上述两者优点,使面板的体积变小、并具有区域亮度调控的功能的背光板是本发明的重点。
1999年由Eizaburo Higuchi等人提出的技术「串列型面光源装置」(中国台湾专利412716号,美国专利USP 62413580),如图1所示,利用模块(Modular)方式组成背光板,该背光板的结构包括多个光源14、15、16及多个导光板模块11、12、13,各导光板模块11、12、13均设有一堆叠部110、120、130,使例如导光板模块11的较窄部分可以叠放在相邻的导光板模块12的堆叠部120上。各导光板模块以模块13为例,分别具有:入光面131、光截止面132、出光面133、及布有散射点1340的微结构面134,其中入光面131的厚度远大于光截止面132,使得各模块在图右侧接近其光截止面处被抬高而形成有一下方空间,供在对应各入光面处置放对应光源14、15、16。
如此,多个导光板模块11、12、13的出光面可以共同组成大面积的背光板,而且各个模块11、12、13的光源14、15、16也可独立控制。只要微结构面134与出光面133夹角够小,则光线由入光面131以一角度入射后,将沿导光板模块13的左右延伸方向、在出光面133及微结构面134间不断反射,直到部份光线射到散射点1340才会发生散射,使部分光束由出光面133射出;未被射出的光则由光截止面132再反射返回导光板模块13中。
但一方面,当时是以冷阴极管(CCFL)作为光源,即便其作为线型光源的亮度及色度都非常均匀,但因为响应时间较长,并不适合应用在区域亮度调控领域中。另方面,即使改以白光LED或R、G、B三色LED混合做为光源,但类似点光源的LED必须经过适当长度的混光后才能均匀,亦即,堆叠部110、120、130的横向延伸距离要足够长,才可达成混光的效果。不幸地,区域亮度调控技术是建立在分区数目够多,每个区域涵盖范围较小的前提下,因此导光板模块11、12、13不可以延伸太长距离,堆叠部110、120、130随之长度有限,造成混光所需的距离长度不足,使该结构即使改以LED作为光源,仍明显与区域亮度调控技术相抵触。
针对以上缺点,OSRAM公司提出「照明装置之制造方法及照明装置」案(中国台湾专利I235803号),改良其光导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光源即以LED 24、25、26为例,并将各光导装置21、22、23区分为两部份:一者为平行多面体结构的混光区215、225、235;另一部份为出光区216、226、236以光导装置23为例,混光区235分别具有对应LED光源的入光面231,相对于入光面231处,定义有一个如虚线所示的结束面237,此亦为出光区236的起始面238,使得混光区235与出光区236结合为一个整体,当LED光线入射至混光区235后,即以全内部反射TIR(Total-Internal-Reflection)方式在混光区235内前进,同时也达到混光作用,因此点光源可被均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光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光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051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线照明装置
- 下一篇:一种低碳人文景观照明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