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62212.7 | 申请日: | 2009-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673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若本慎一;竹中直史;山下浩司;森本裕之;本村祐治;鸠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6/02;F25B6/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史雁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冻循环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能够连续地控制热源侧换热器的热交换容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这种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热源机侧换热器3由相互并联地分支连接的第1制冷剂回路21、第2制冷剂回路22和第3制冷剂回路23形成。在第1制冷剂回路21中配备有第1换热器24,在其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a,在其另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3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c。利用这2个电磁阀3a、3c的开闭,控制向第1制冷剂回路21的制冷剂流通,控制第1换热器24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2制冷剂回路22中配备有第2换热器25,在其四通阀2侧的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2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b,在其另一端配置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4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d。利用这2个电磁阀3b、3d的开闭,控制向第2制冷剂回路22的制冷剂流通,控制第2换热器25中的热交换的有无。在第3制冷剂回路23的配管中途配备有能够开闭双方向的流动的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旁通用电磁阀3e,利用该电磁阀3e的开闭,控制将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旁通的制冷剂流动的有无。
......以如下所示的4个阶段调整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第1阶段与需要最大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24和第2换热器25两方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2阶段与需要仅次于第1阶段大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只在第2换热器25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1换热器24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大幅减少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导热面积,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3阶段与需要比第2阶段小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使制冷剂在第2换热器25和第3制冷剂回路23中流通,且不使制冷剂在第1制冷剂回路21、即第1换热器24中流通,大幅减少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导热面积,且减少向第2换热器25的制冷剂流量,利用变换器等(未图示)在停止鼓风到全速鼓风的期间内调整热源机侧鼓风机18的鼓风量。......第4阶段与需要最小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的情况相对应,开放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旁通用电磁阀3e,开放第1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a、第2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b、第3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c和第4热源机侧换热器开闭用电磁阀3d,从而完全消除热源机侧换热器3的热交换量。
......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第2阶段的热源机侧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比为第1阶段的外部的风且热源机侧鼓风机18停止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1MAX大,即只要是成为AK2MAX>AK1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则能够连续地控制第1阶段和第2阶段。同样,即使有外部的风,只要第3阶段的热源机侧鼓风机18全速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3MAX,比为第2阶段的外部的风且热源机侧鼓风机18停止鼓风时的热源机侧热交换容量AK2MAX大,即只要是成为AK3MAX>AK2MAX的风速以下的外部的风,则能够连续地控制第2阶段和第3阶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11094号公报(第0003段、第0017段和第0018段,图26和图30)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冷冻循环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221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