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复合型碳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0980152220.3 | 申请日: | 2009-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4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古池阳祐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C23C16/26;D01F9/127;H01M4/583;H01M4/86;H01M4/96;H01G9/058;H01M8/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丁业平;张天舒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型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具备沿长轴方向延伸的纤维状碳、以及在所述纤维状碳的表面形成的直径比所述纤维状碳的直径小的多数个碳纳米管,
所述碳纳米管形成为该碳纳米管的长度方向沿同一方向对齐的多数个碳纳米管的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的群在所述纤维状碳的圆周方向上间隔开而形成为隔开的多个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的群在碳纤维的圆周方向上生成为一群、二群、三群、四群中的任一者。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多数个所述碳纳米管沿所述纤维状碳的长轴方向并列以形成所述碳纳米管的群。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纤维状碳的长轴正交。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纤维状碳为构成含有多个碳纤维的碳纤维集合体的碳纤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纤维集合体为碳纸、碳布、碳毡中的一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纸是这样形成的:采用抄纸用网对含有碳纤维及纤维素系易燃纤维的分散液进行抄纸以形成碳纤维浆状物集合体,然后将所述纤维素系易燃纤维燃烧。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形成于在所述纤维状碳表面所形成的铁薄膜上。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薄膜形成于在所述纤维状碳表面所形成的铝薄膜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复合型碳,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基底的厚度为2~50nm,所述铁薄膜的厚度为2~65nm。
12.一种复合型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实施下列工序:
准备纤维状碳的工序,该纤维状碳在表面上具有铝基底以及设置于该铝基底上的铁催化剂,同时该纤维状碳沿长轴方向延伸;以及
形成碳纳米管的工序,其中通过将碳源用CVD装置进行CVD处理,在所述纤维状碳的表面形成直径比所述纤维状碳的直径小的多数个碳纳米管,同时,所述碳纳米管形成为该碳纳米管的长度方向沿同一方向对齐的多数个碳纳米管的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复合型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铝基底的厚度为2~50nm,所述铁薄膜的厚度为2~65n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222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