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80148358.6 | 申请日: | 2009-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21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堀尾雅信;西田直隆;矶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D66/00 | 分类号: | F16D66/00;B60T5/00;H01L35/32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培培;车文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动装置,尤其涉及将从制动装置获得的热适当地转换为电的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知将在车辆的制动器上产生的热回收然后转换为电能来利用的制动装置。作为这样的制动装置,有将在制动器装置上产生的热回收并且使用热电转换元件转换为电的再生制动器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再生制动器装置,通过热导管连接制动钳和热电转换元件,使制动钳上的热通过热导管传递至热电转换元件。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2208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再生制动器装置中,通过热导管连接制动钳和热电转换元件来进行热回收。因此,在进行热传递的过程中消失的热量变多。因而,还存在通过提高热回收效率来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的余地。
而且,在热电转换元件中,热源与热电转换元件的温度差越大,越能够提高发电效率。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再生制动器装置中,未考虑热源与发电转换元件的温度差,从该观点出发也还存在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制动装置,其能够通过高效回收制动时产生的热或增大热源与热电转换元件间的温度差,使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子构件,安装在旋转体上;滑动构件,通过与转子构件滑动接触,经由转子构件对旋转体的旋转进行制动;及移动构件,使滑动构件向转子构件的方向移动,在转子构件和滑动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热电转换元件。
在本发明的制动装置中,在转子构件和滑动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有热电转换元件。在制动装置中,通过滑动构件相对于转子构件相对滑动产生热。因此,通过在转子构件和滑动构件中的至少一方设置热电转换元件,能够高效回收制动时产生的热,提高热回收效率,从而能够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
在此,能够形成如下的方式,即,滑动构件具有:滑动构件主体,与转子构件接触;及中介构件,将滑动构件主体安装于移动构件,在滑动构件主体的中介构件侧配置有热电转换元件,在滑动构件主体的转子构件侧的面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设有传热构件。
这样,通过在滑动构件主体的转子构件侧的面与热电转换元件之间设置传热构件,能够高效地将在滑动构件相对于转子构件滑动时产生的热传递至热电转换元件。
另外,能够形成为传热构件是碳纳米管的方式。
碳纳米管具有高的传热性和耐久性。因此,作为传热构件能够适当使用碳纳米管。
而且,能够形成如下的方式,即,在滑动构件主体中形成有用于配置传热构件的空间,在传热构件的外周部形成有高摩擦系数材料层,形成有高摩擦系数材料层的传热构件配置在空间中。
通过设置传热构件,虽然能够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热吸回收率,但是担心转子构件与滑动构件间的摩擦力减小。关于这一点,能够通过在传热构件的外周部形成高摩擦系数材料层,来抑制转子构件与滑动构件间的摩擦力的降低。
另外,能够形成如下的方式,即,在滑动构件主体中形成有用于配置传热构件的空间,在传热构件的外周部形成有绝热材料层,形成有绝热材料层的传热构件配置在空间中。
这样,通过在传热构件的外周部形成绝热材料层,能够防止热从传热构件向外周扩散。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回收效率,能够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
而且,能够形成如下的方式,即,滑动构件具有:滑动构件主体,与转子构件接触;及中介构件,将滑动构件主体安装于移动构件,在中介构件的绝热构件主体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热电转换元件配置在凹部中。
这样,热电转换元件配置在中介构件的绝热构件主体侧的面上所形成的凹部中,从而能够防止因制动力导致的热电转换元件的破损、发生浸水时基盘的短路、或生锈等。
另外,能够形成如下的方式,即,滑动构件具有:滑动构件主体,与转子构件接触;及中介构件,将滑动构件主体安装于移动构件,滑动构件主体是热电转换元件。
这样,滑动构件主体是热电转换元件,从而能够在制动时更接近热源的位置回收热。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热回收效率,从而能够提高热电转换元件的发电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835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