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从含碳原料产生可燃产物气体的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45945.X | 申请日: | 2009-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5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G·卡莫茨;F·内尔斯;M·克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特默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26 | 分类号: | B01J8/26;C10J3/56;F28D1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德国黑***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原料 产生 可燃 产物 气体 装置 | ||
1.一种用于通过异热蒸汽气化从含碳原料产生可燃产物气体的装置,其包括
加压气化器(2),其包含气化器压力容器(6)、用于所述含碳原料的供应构件(8)、蒸汽供应(10)以及产物气体提取管线(12),外部热源(4),以及
热输送构件(14),其包括至少一个热管,借此借助于经历相变的热传递媒介来将热从所述外部热源(4)输送到所述气化器(2)中,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热管(14)具有安置于所述气化器(2)内的热释放侧(18)和安置于所述外部热源(4)内的热吸收侧(16),
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个热管(14)是环形热管(500;600;701、702;814),其所述热吸收侧(16;516;616;716;816)和所述热释放侧(18;518;618;718;818)经由用于液体热传递媒介的液体管线(22;522;622;722;822)且经由用于蒸汽热传递媒介的蒸汽管线(20;520;620;720;820)彼此连接,并且所述液体管线(22;522;622;722;822)和所述蒸汽管线(20;520;620;720;820)是物理上分离的管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氢气分离构件(30;532;730;830)安置在所述至少一个环形热管(500;600;701、702;814)的所述液体管线(22;522;622;722;822)中。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输送构件(14)包含借助于毛细结构(528;628)泵吸的至少一个环形热管(500;600;701)。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输送构件(14)包含至少一个浸入环形热管(900)。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输送构件(14)包含至少一个第一环形热管(701),所述第一环形热管(701)包括用于蒸汽热传递媒介的蒸汽管线(720)和用于液体热传递媒介的液体管线(722),其中蒸汽管线和液体管线是以物理上分离的方式安置,
所述热输送构件(14)包含至少一个第二热管(702),所述两个热管(701、702)各自具有热释放侧(718、738)和热吸收侧(716、736),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环形热管(701)的所述热吸收侧(716)安置于所述外部热源(4)内,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环形热管(701)的所述热释放侧(718)以热方式集成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热管(702)的所述热吸收侧(736)中,
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热管(702)的所述热释放侧(738)安置于所述气化器压力容器(706)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热管(702)是脉冲环形热管,所述脉冲环形热管包括共同蒸汽/液体管线(740)且安置在所述气化器压力容器(706)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共同蒸汽/液体管线(740)具有蜿蜒型形状,所述脉冲环形热管(702)的所述热释放侧(738)安置在所述气化器压力容器(706)的上部范围中,并且所述热吸收侧(736)安置在所述气化器压力容器(706)的基底区域中。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热源(4)是流化床燃烧腔室。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器(2)被配置为流化床气化器。
10.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化器压力容器(6)经由用于热解残余物的材料进出闸(24)连接到所述流化床燃烧腔室(4)。
11.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流化床气化器(802)和流化床燃烧腔室(804)安置在共同容器(805)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特默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海特默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4594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